天天看點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作者:中國手藝網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穿梭千年的古鎮澥浦,交織着古老的漁業文化與民風民俗,催生出豐富的當地民間傳統藝術。心靈手巧的澥浦人随手将生活勞動場景畫在牆頭、船頭,抒發着對鄉村生活的熱愛,這一幅幅色彩鮮明的民間繪畫,就是澥浦農民畫。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2020年,為推動以年畫為代表的民間美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中央文明辦一局、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國家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承辦,文化館協會、中國手藝網實施開展的“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展征集活動啟動,廣泛征集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時任澥浦文化站副站長、澥浦農民畫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蔣勇報名參加活動,并帶來了與尹鳳梅共同創作的農民畫作品,沉寂多年之後,澥浦農民畫再次進入人們視野。

就地取材的澥浦農民畫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澥浦船鼓舞》 作者:蔣勇 尹鳳梅

蔣勇告訴手藝君,農民畫取材多以“三農”為主,澥浦人自古便以漁業為生,是以畫中最常見的元素便是船、海、漁民。在澥浦當地有兩項著名的非遺項目,一項是澥浦農民畫,另一項便是澥浦船鼓。澥浦船鼓曆史悠久,漁家風味十足,有着很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由于種種原因,它曾瀕臨失傳。幸得政府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努力搶救,這一技藝才得以重新演繹。

他和尹鳳梅共同創作的農民畫《澥浦船鼓舞》中,再現了這一傳統文化的原始風貌,漁船滿載而歸,漁民以船鼓舞表達豐收的喜悅。“通過澥浦農民畫的形式表現出澥浦船鼓舞的恢宏氣勢,兩項非遺技藝融合在一起,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吸引更多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加入到保護和傳承當中。” 蔣勇說道。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五谷豐登》 作者:蔣勇 尹鳳梅

綻放的煙花、火紅的燈籠、舞動的長龍、雪頂的漁村小屋、載歌載舞的人群等共同構成了另一幅農民畫——《五谷豐登》,畫面色彩豔麗,極具渲染力,描繪出一派溫馨和諧、欣欣向榮的春節鄉村文化生活場景。“南方極少下雪,老百姓都很盼望,房屋上的雪頂寓意瑞雪兆豐年,另外疫情目前,大家都在向往熱鬧的節慶活動,希望這幅作品能鼓舞士氣,傳達出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

傳統年畫濃縮着我們千百年的農耕文化,年畫在變化,年畫裡的中國也在改變,對此蔣勇有着不同的見解:“年畫正離我們越來越遠,現在的老年大學都在教國畫、書法、素描,卻沒人教年畫、農民畫,這真的很可惜。‘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這一全國性活動,恰好将各地優秀的年畫作品彙聚在一起,将傳統藝術作品重新展現在老百姓眼前。”

千年古鎮民俗再現

澥浦農民畫起步較早,建國以前,主要以“五頭三教的形式出現,即民間的牆頭(含棟、梁、柱和屋脊)、床頭、竈頭、船頭、墳頭繪畫,和廟宇、寺院、道觀以及其它宗教場所繪畫。其表現内容也很豐富,既有自然風物,也有人們日常勞作場景。比如竈頭畫、床頭畫上多有澥浦人家常見的二眼竈、三眼大竈、木闆大床等傳統物件;船頭畫則多再現漁民在漁船、海上捕魚勞動的場景。

1977年起,原鎮海文化館三名輔導老師王複才、王正均、毛炳全在澥浦成立繪畫社,召集一批工作者共同進行農民畫創作。賀友直、華三川等鎮海籍知名畫家親臨指導,澥浦農民畫逐漸形成繪畫語言樸實、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風格。作品一度遠銷東南亞和美國,可謂是紅極一時。随着繪畫社的解散,農民畫迎來了沉默的30年。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12年前,蔣勇來到澥浦擔任當地文化站副站長,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走訪中了解到澥浦民間繪畫這一傳統藝術,其中包含的内容廣泛,農民畫便是其中之一。像是命中注定的一般,蔣勇初次接觸就對它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便立即決定将其再次挖掘。經過推廣和市場化運作,農民畫重煥光彩并有了如今家喻戶曉的名字——“澥浦農民畫”。

建立農民畫之鄉

2016年,蔣勇牽頭成立了澥浦農民畫專業合作社,通過傳、幫、帶的形式,不斷培育新的傳承人與愛好者,吸收了包含妹妹蔣陳在内的20多位創作骨幹加入其中。“農民畫要普及,首先要有作者,隻有20幾個人是普及不了的。”面對人才匮乏的局面,蔣勇心想,沒有作者,那我就一個個教會你們,沒有興趣,那我就想辦法培養大家的興趣。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抗疫夫妻》 作者:蔣陳

業餘時間,蔣勇會召集創作骨幹和村民一起學習、研究,遇到沒有繪畫基礎的愛好者,他會耐心指導并鼓勵他們。他還在澥浦中心學校、十七房村、彙源社群、仁愛中學等地開設澥浦民間繪畫創作傳承基地,建立澥浦農民畫美術館。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為了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他充分利用自己帶頭人的身份,在鄉鎮組織農民畫創作比賽。“畫畫不難,畫農民畫也不難,你畫山水畫一年畫不好,畫農民畫一年就能獲獎了。”在蔣勇的“忽悠”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農民畫學習當中,以前村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的場景不見了,去畫室裡學習創作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放飛夢想》 作者:蔣勇

為了支援澥浦農民畫創作工作,政府每年為合作社撥付一定經費,他便用這些經費給比賽獲獎作者發獎金,并買來畫紙、顔料等供大家使用,激勵他們繼續創作。身邊的同學很多都已成為名畫大家、美院教授,他卻絲毫不羨慕,他稱自己是“鄉村的教師”,願意堅守這一方陣地。

農民畫創作隊伍的成熟與壯大,正是民間文化自信的展現。現在,澥浦鎮組建起新的團隊,發展農民畫愛好者300餘人,這些創作者中有國小生、耄耋老人、農民、教師等,覆寫面十分廣泛。

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如今的農民畫早就突破了傳統,變得“哪裡都能畫,什麼都可以拿來畫了。”2014年,文化站組織繪畫骨幹前往上海金山、浙江舟山等地考察,蔣勇發現,這兩地的農民畫已經不局限于牆面、畫紙等傳統媒體,蔣勇備受啟發,也萌生了做同類産品的念頭。

文化站先從日常用品開始試水,在背包、涼鞋等日用品上繪制農民畫,生産了一批産品,得到了百姓的喜愛。但是手繪時間長、創作壓力大等問題也随之而來,産品不能批量生産,效益也得不到保障。

屢試屢敗的蔣勇沒有放棄嘗試,2016年,在一次非遺作品展覽會上,他發現有人出售可以複制照片的手機殼,他的思路瞬間被打開了:“農民畫也可以複制翻新到手機殼上。”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為了降低制作成本,蔣勇跑遍了鎮上的生産商,最終同駱駝街道一家工藝店達成合作。3月份,第一批樣品趕制出來,看見色彩絢麗的農民畫被印在手機殼、抱枕、茶杯上,蔣勇滿心歡喜,農民畫轉型終于邁出了第一步。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的澥浦農民畫已經走出小鎮。2019年,澥浦老少青三代農民畫愛好者齊聚十七房祈福廣場,現場手繪反映農村新風貌的農民畫作。70塊畫闆拼成了38×16米的巨幅農民畫作,以此獻禮新中國70華誕。這一場景也被記錄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節目報道《靓麗盛裝迎國慶 深情祝福送祖國》中。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同年,南韓大邱最大的慶典“大邱藝術節”舉辦,受到韓方邀請,甯波市組織文藝交流代表隊參加了本屆活動,蔣勇跟随前往,帶去了澥浦農民畫和三十多件文創産品。參觀者驚異于澥浦農民畫大膽寫實的風格,中國傳統文化、鄉村文化再次受到了國際關注。

多年的耕耘努力讓澥浦農民畫成為當地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發展的“金名片”。“我們澥浦農民畫正在申請省級非遺資質,看着這門斷層30年的鄉村技藝重新振興,我感到非常欣慰。”蔣勇滿懷信心地表示。

文字:武玉婷

圖檔:受訪人提供

編輯:武玉婷

非遺歲時記|立春·春牛春杖,無限春風

八虎坐鎮,虎年大吉

周敬雄:讓年畫重回日常生活

蔣勇:讓澥浦農民畫煥發新生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