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網上總有人認為木華黎的國王之位隻傳了二三代,後面的弱雞子孫們就不敢繼續再稱國王了,整得好像他家的國王是可以自己号稱似的。

本文就說說木華黎國王的爵位傳承問題。

木華黎的國王爵位到底是不是世襲罔替的?國王的稱号是大汗皇帝封授的、還是他們家自己自稱的?

在《元史·木華黎傳》中,清清楚楚地記載:

丁醜(1217)八月,诏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孫傳國,世世不絕。”

《丞相東平忠憲王碑》中也清晰地記載:

诏授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券傳國永世。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從史料看,木華黎的國王爵位很顯然是世襲罔替的,隻要蒙古元朝存在一天,他家就可以傳承永世。

是以,什麼弱雞子孫不敢繼續稱國王的說法可以休矣!木華黎家的國王是由大汗皇帝欽定封授的,可不是由他們自己家能夠自稱的。

那麼,木華黎及其子孫一共傳承多少個國王呢?

  • 1,首封國王木華黎(1170-1223,1217-1223在位)

木華黎從14歲開始追随成吉思汗東征西讨四十餘年,功勳卓著,位列四傑之首,在成吉思汗建号時被授左萬戶;成吉思汗西征時,他被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建牙于燕,經略中原,堪稱蒙古帝國第一頭牌。

癸未年(1223)三月,木華黎病死于聞喜,年54歲。至治元年(1321)被元廷贈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國王,谥忠武。

同時,木華黎的父親、為救成吉思汗而死的孔溫窟窪,也被贈推忠效節保大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國王,谥忠宣。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 2,第二位孛魯國王(1197-1228,1223-1228在位)

木華黎死後,他的獨子孛魯嗣國王位,主要戰績是攻克西夏銀、肅二州,降服李全于山東,功勞名列諸将第一,被賜封食邑東平郡。

戊子年(1228)五月薨,年僅32歲。至治元年(1321)被元廷贈純誠開濟保德輔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國王,谥忠定。

  • 3,第三位塔思國王(1212-1239,1228-1239在位)

孛魯亡故後,他的嫡長子塔思嗣國王位,主要戰績就是攻伐潞州,随從拖雷參與三峰山之戰,随從貴由參與東征萬奴,又随同闊出南征趙宋。

己亥年(1239)三月薨,年僅28歲。

由于塔思的兒子碩笃兒年幼,元太宗就讓塔思的弟弟速渾察嗣國王位。塔思這一支從此失去國王爵位的繼承權。

等碩笃兒長大成人後,被皇帝另外賞賜民戶三千,允許他建國王旗幟,如列侯一般行事,但相比國王的威風,子孫沒有再出啥人才的塔思一支,顯而易見的沒落了。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 4,第四位速渾察國王(生卒不詳,1239嗣位,薨于憲宗時期)

速渾察是孛魯國王第二子,塔思國王的二弟,在大哥早亡後嗣位,主要戰績是跟随窩闊台汗攻打鳳翔,破金兵于河南,又随同皇子闊出南征宋朝,死于憲宗時期。

延祐三年(1316)被元廷贈宣忠同德翊運守正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國王,谥忠烈。

  • 5,第五位忽林池國王(生卒不詳,憲宗時嗣位,薨于世祖中統三年1262之後。)

忽林池是速渾察國王的嫡長子,速渾察薨後,本該嫡長子忽林池嗣位,但大汗蒙哥嫌他太柔弱,就想越過他任命老二乃燕嗣位。

皇帝都這個态度了,忽林池能怎麼着呢?隻能讓位給弟弟呗!但以賢能著稱的乃燕,堅決不同意,他痛哭流涕地向大汗磕頭,力辭國王之位,并表示自己會協助大哥做好分内事。

忽林池因為弟弟的謙讓,這才有驚無險的嗣國王位,為了表示感激,忽林池事無巨細都要和二弟乃燕商量着辦。

他的主要戰績是随同蒙哥大汗南征宋朝,又站隊忽必烈參與和阿裡不哥的戰争,最後出現在史籍就是中統三年(1262)與李璮(tan)交戰,此後就在史料中失去蹤迹。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 6,第六位頭辇哥國王(生卒不詳,主要活動在世祖至元前期)

頭辇哥是木華黎王爵傳承中第一位世系不詳的國王,學者蕭啟慶依據屠寄的《蒙兀兒史記》,認為頭辇哥就是忽林池;還有人認為頭辇哥就是和童國王。

葉新民先生則認為,頭辇哥既不是忽林池,也不是和童,因為他們的活動時間不同。猴格認同葉先生的看法,不能把頭辇哥視為忽林池或和童。

忽林池國王的活動終止于中統三年(1262),而頭辇哥國王的資訊出現于至元二年(1265),這說明在忽林池之後,就是頭辇哥嗣國王位。

至元六年(1269)十月,頭辇哥奉诏出兵高麗,次年(1270)二月出兵,五月二十一到達王京(今北韓開城),派軍隊鎮壓三别抄叛亂,在高麗宛如上皇,接受高麗國王的逢迎,年底才班師回朝。

至元八年(1271)七月,世祖忽必烈以頭辇哥國王行尚書省于北京(今内蒙古甯城西大名城)、遼東等路。

頭辇哥的史料止于至元十一年(1274)七月,忽必烈在诏命中說“國王頭辇哥勿署事,有大事則希憲等就議”,可見皇帝對國王是不滿意的,從此,頭辇哥就在史料中失去蹤迹。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 7,第七位和童國王(生卒不詳,主要活動在世祖至元中期至武宗初期)

和童大概是木華黎國王傳承中唯一的庶子出身,他是孛魯國王第三子霸都魯的庶子。

他雖然不出名,但他的父兄、甚至姐妹,在元朝曆史上還是挺有名氣的。

霸都魯,盡管本人沒有承襲國王之位,但他随從忽必烈南下,并在蒙哥汗駕崩後,撺掇忽必烈奪位,就被忽必烈視為心腹功臣,死于中統二年(1261),大德八年(1304)被元廷追贈推誠宣力翊衛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東平王,谥武靖。

他的夫人帖木倫,就是忽必烈昭睿順聖皇後察必的同母女兄;他的長子就是很受忽必烈器重的東平忠憲王安童。霸都魯還有個女兒,則嫁給了大元軍功第一的淮安忠武王八鄰伯顔。

正是因為霸都魯一支很受忽必烈待見,是以,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烈在罷免國王頭辇哥之後,就讓霸都魯的庶子和童承嗣國王之位。

和童最後出現在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此後史書就沒有記載。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 8,第八位忽速忽爾國王(生卒年不詳,大概活動于仁英時期)

在和童國王之後,國王位号的承襲就轉入孛魯國王第七子阿裡乞失一支,由阿裡乞失的嫡子忽速忽爾嗣國王位。

忽速忽爾,又譯為兀斯和爾,生卒年不詳,在位時間不詳,大概活動在仁宗、英宗時期。他死後由嫡長子朵羅台嗣國王位。

  • 9,第九位朵羅台國王(?-1328,大概英宗時期至1328年在位)

朵羅台是忽速忽爾國王的嫡子,父親亡故後,嗣國王位。

他主要活動在泰定時期,兩都之戰時因為支援正統的天順帝失敗,于天曆元年(1328)十月被元文宗賜死。國王之位就從他這一支轉出去。

  • 10,第十位朵兒隻國王(1304-1355,1329-1337第一次在位)

朵兒隻國王是速渾察國王第四子撒蠻的嫡孫,父親叫脫脫,母親叫孛羅海笃。

天曆二年(1329),朵兒隻被元文宗诏命承襲國王之位。

他曾兩次在位,第一次是從天曆二年到後至元三年(1337),由于前國王朵羅台的弟弟乃蠻台争奪,被奪爵,除為遼陽行省左丞相。

後曆任河南行省左丞相、江浙行省左丞相、禦史大夫、中書左丞相、中書右丞相。

至正九年(1349)罷相,複國王位,之國遼陽。

至正十四年(1354)随脫脫南征,脫脫被削官,以本部鎮守揚州,十五年(1355)薨于軍中,年52歲。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 11,第十一位乃蠻台國王(?-1348,1337-1348在位)

乃蠻台國王是孛魯國王的曾孫,忽速忽爾國王的嫡次子,朵羅台國王的弟弟,朵兒隻國王的族叔。

他身長七尺,明果善斷,射能貫劄,在大德年間曾經參與過征伐海都、都哇之亂,授宣徽院事,先後拜嶺北行省右丞、陝西行省平章政事、陝西行台禦史大夫、上都留守、虎贲親軍都指揮使、知嶺北行樞密院事,封宣甯郡王,賜金印,是個幹練的能臣。

乃蠻台一直對國王之位流出他這一支為恨,于是走通權臣蔑兒乞伯顔的門路,謀奪國王之位。

後至元三年(1337),朝廷罷朵兒隻的國王位,诏乃蠻台襲國王,授以金印,又以他有安邊睦鄰之功,賜珠絡半臂并海東名鷹、西域文豹,國制以此為極恩。

至正二年(1342),乃蠻台又從嶺北行省左丞相,遷遼陽行省左丞相,年逾六十的乃蠻台請求辭官,得到允許。

至正八年(1348),乃蠻台薨于家,但國王之位并沒有由他的兒子嗣位,而是由前國王朵兒隻複位。

  • 12,第十二位朵兒隻國王(1304-1355,1349-1355第二次在位)

至正八年(1348)乃蠻台國王薨,前國王朵兒隻被皇帝诏命複位,至正十五年(1355)薨。

  • 13,第十三位俺木哥失裡國王(生卒年不詳,1355年襲位)

俺木哥失裡是朵兒隻國王的嫡次子,不知道為何能越過嫡長兄朵蠻帖木兒,在至正十五年(1355)嗣國王位,畢竟木華黎家的國王位多數時候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

他的薨年不詳。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 14,第十四位囊加歹國王(生卒年不詳,1359年前後在位)

囊加歹國王的世系也不詳,不知道出自哪一支。

他隻在《元史·順帝本紀》出現過一次,即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十七,和中書平章政事佛家奴、也先不花,知樞密院事黑驢等人,統領探馬赤軍進征遼陽。

從囊加歹和前任俺木哥失裡在位時間推測,很可能俺木哥失裡并不是善終于位,而是和頭辇哥國王一樣,被皇帝撸職的,是以才在短時間内更換國王人選。

  • 15,第十五位也先不花國王(生卒年不詳,1365年前後在位)

也先不花國王的世系同樣不詳,學者蕭啟慶認為他就是第十一位乃蠻台國王的嫡長子野仙薄花,但另一位學者謝詠梅則根據兩人的履曆多有不合,否決蕭氏的看法。

總之,也先不花是元史中出現的最後一位國王,也隻在《元史·也速傳》出現過一次,就是至正二十五年(1365)時,依附軍閥孛羅帖木兒的也速,背棄孛羅,西交通太原的擴廓帖木兒,東聯系遼陽的也先不花國王,對陣孛羅。

此後,就不見也先不花國王的記載,大機率在元末随同順帝北奔。

以上就是木華黎國王之位的承襲,一共傳承15次7代14人。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木華黎家族是黃金家族的“斡脫古·孛斡勒”,即梯己老奴隸,被大汗皇帝視為家人心腹,世代承襲環衛之職,備受信任。

就是因為木華黎家族被大汗皇帝視為家人同族,是以他這一支從來不與皇室聯姻,“親連天家,世不婚姻”,不像博爾忽、赤老溫、孛秃、按陳等家族,世代與黃金家族通婚。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在元朝中前期,人才輩出的木華黎家族,一直在皇帝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聯姻的确不是多重要。

但到了元朝後期,家族人才凋零,又不像其他功臣家族那樣和皇室世代聯姻,再加上站隊站錯,曾建立卓越功勞的木華黎家族,在功臣集團中的地位、在皇帝的心中,就顯得不那麼耀眼了。

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畢竟是蒙古元朝唯一的國王,即便國王廢立被皇帝當兒戲一般,但身為成吉思汗的子孫,也沒哪個皇帝敢削除木華黎家族的國王稱号。

木華黎世家:傳承7代14位國王,與大元朝同榮辱共始終

還有讀者留言問:元末明初的納哈出,既然是木華黎國王的後代,為啥他沒有國王的爵位?

關于納哈出,也是個三不詳人員,史書隻說他是木華黎裔孫,并不清楚他是哪一支的子孫,木華黎的子孫那麼多,怎麼可能國王輪流坐?是以,納哈出沒有承襲國王之位,并沒什麼稀奇的。

納哈出在史料中出現的至正十五年(1355),正是朵兒隻國王薨,他的二兒子俺木哥失裡國王嗣位的年份。

從元朝末期幾位嗣國王的情況,最少可以排除納哈出是老二速渾察國王、老三霸都魯、老七阿裡乞失三兄弟的後裔,他或許是老大塔思國王、老四伯亦難、老五野蔑幹、老六野蔔幹的後裔。

就是這樣。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參考資料:黃溍《劄剌兒公神道碑》、元名善《丞相東平忠憲王碑》、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葉新民《頭辇哥事迹考略》、謝詠梅《劄剌亦兒部顯貴國王爵位封授與承襲》等等

透過表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