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年,楊玄感謀反失敗,被追兵包圍,悔恨萬分地對弟弟說:“當初我不肯聽李密的話,才落得今天這個下場啊!”接着讓幼弟楊積善将自己殺掉,因為此時身邊隻剩下弟弟一個人了。楊積善痛哭着說:“大哥,我怎麼下得了手啊……”
楊玄感乃是宰相楊素的長子,怎麼落得這個下場?還得從父親楊素之死說起。
想當年,楊玄感的父親楊素幫助隋炀帝奪得太子之位,并輔佐他當上皇帝,萬萬沒想到他很快翻臉不認人。
因為楊素知道的太多了,權力也太大了,隋炀帝接二連三地找機會收拾他。正巧楊素病了,于是拒絕服藥,希望通過自己一死讓隋炀帝洩去心頭之恨,放過自己的幾個兒子。楊玄感親眼看着父親受盡痛苦而死,心裡早已埋下仇恨的種子。613年,隋炀帝楊廣正在征伐遼東的戰場上,楊玄感則在後方負責督運糧草。隋炀帝在前線脫不開身,不就是造反報仇的最佳時機嗎?
楊玄感起兵後,立馬将自己的少年好友李密請到大學營黎陽(在今河南),問他該怎麼辦?
李密也是名門之後,謀略過人,他表現得十分冷靜,沉吟着對楊玄感說:“現在我有上、中、下三種計劃……”
楊玄感被急得一頭汗,催促地問:“哪三種啊?你倒是說啊!”
李密搖搖頭,平靜地說:“現在皇帝不是在遼東打仗嗎?上策就是我們占領河北,切斷他的後路。這樣一來他前有強敵,背後有我們,腹背受敵,我們勝算很大。”楊玄感聽後眉頭緊鎖,毫無反應。
李密又接着說:“中策嘛,就是攻占長安,把潼關控制在手裡。咱們都是關隴人士,那裡是咱們的大學營啊。如果我們和朝廷作戰不利,也可以扼守潼關,保住半壁江山嘛。”楊玄感依舊無動于衷。
李密暗暗歎了口氣,說:“下策就是打洛陽。洛陽是東都,離咱們也很近。但是洛陽兵多将廣,城牆又高又厚,可不好打啊。一旦皇帝帶兵從遼東趕回來,腹背受敵就是咱們了。”很明顯,李密反對這麼幹。
楊玄感聽了下策卻大為興奮,拍着大腿說:“這個好!照我看你這個下策才是上策!皇帝帶着大将們去遠征,他們的親屬都在洛陽,如果我們把洛陽打下來,他們不就軍心大亂了嘛!我們就打洛陽!”
李密聽了直搖頭:“不行啊,洛陽一時半會兒打不下去。時間一長,皇帝就帶兵從遼東趕回來救援了,到時候咱們可就被人包圍了!”奈何楊玄感不聽,自認為手裡兵多将廣,自信心也暴漲,非先打洛陽不可。李密心裡暗暗叫苦。
楊玄感五戰五捷,一口氣沖到洛陽城下,卻再也沖不動了。洛陽的城牆确實又高又厚,打不動,楊玄感的三弟也戰死了。
這個時候,有人勸楊玄感稱帝。楊玄感很心動,問李密:“我現在稱帝行不行?”李密吃了一驚:“你雖然打了幾個勝仗,可是連一州一縣都沒占領,朝廷的援軍也快來了,你這個時候稱帝,不大合适吧?”是啊,您連個稱帝的地盤都沒有啊,難道在荒郊野外搭個帳篷登基麼?
楊玄感聽後很不高興,尴尬地笑了笑,不再說話。李密看到後對楊玄感很失望。
洛陽老打不下來,時間一久,朝廷的援軍就都來了,楊玄感腹背受敵,撐不住了。他想起了李密的那三套計劃。上策是不可能了,因為隋炀帝已經從遼東撤回來打自己了。那就中策吧,去長安。
結果走到半路,又出了幺蛾子,楊玄感不走了。原來,路過弘農(今河南三門峽)的時候,楊玄感聽說這裡有很多糧食,就動了心,想打一打。正巧,弘農太守楊智積是隋炀帝的堂弟,當然不願意看到楊玄感得到天下。楊智積判斷,楊玄感一定是想去打長安,于是設法拖住他。
怎麼拖呢?楊智積太了解楊玄感這個人了,性子急,好激動,這就好辦了。楊智積登上城樓破口大罵,楊玄感果然氣得直跳腳,下令猛攻弘農。
這時候李密識破了楊智積的心思,苦口婆心地勸楊玄感:“兵貴神速,我們的目标是長安,可不是弘農。我在這裡拖下去,前不據關,退無可守,一旦朝廷援軍到來,軍心就會離散,這裡就成我們的葬身之地了!”
楊玄感不聽,罵了我你就得付出代價!繼續打弘農,一連打了三天沒打下來,朝廷的援軍全部到來。結果,楊玄感一敗塗地,他的部下紛紛逃跑。
楊玄感見敗局已定,也隻好逃跑,朝廷軍隊緊追不舍。最後,楊玄感跑得精疲力盡,自知難逃一死,懊悔地對他的幼弟楊積善說:“為兄不聽李密忠言,才有今日啊。我已兵敗如此,不願受人羞辱,你殺了我吧。”楊積善揮淚将哥哥殺死,自己想要自盡,隋軍已經趕到,将他俘虜。
而楊玄感的智囊李密則被抓起來,押往隋炀帝的駐地準備受死。以他的足智多謀,當然不甘心坐以待斃,那麼他的命運将如何呢?#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