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613年,杨玄感谋反失败,被追兵包围,悔恨万分地对弟弟说:“当初我不肯听李密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啊!”接着让幼弟杨积

613年,杨玄感谋反失败,被追兵包围,悔恨万分地对弟弟说:“当初我不肯听李密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啊!”接着让幼弟杨积善将自己杀掉,因为此时身边只剩下弟弟一个人了。杨积善痛哭着说:“大哥,我怎么下得了手啊……”

杨玄感乃是宰相杨素的长子,怎么落得这个下场?还得从父亲杨素之死说起。

想当年,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帮助隋炀帝夺得太子之位,并辅佐他当上皇帝,万万没想到他很快翻脸不认人。

因为杨素知道的太多了,权力也太大了,隋炀帝接二连三地找机会收拾他。正巧杨素病了,于是拒绝服药,希望通过自己一死让隋炀帝泄去心头之恨,放过自己的几个儿子。杨玄感亲眼看着父亲受尽痛苦而死,心里早已埋下仇恨的种子。613年,隋炀帝杨广正在征伐辽东的战场上,杨玄感则在后方负责督运粮草。隋炀帝在前线脱不开身,不就是造反报仇的最佳时机吗?

杨玄感起兵后,立马将自己的少年好友李密请到大本营黎阳(在今河南),问他该怎么办?

李密也是名门之后,谋略过人,他表现得十分冷静,沉吟着对杨玄感说:“现在我有上、中、下三种计划……”

杨玄感被急得一头汗,催促地问:“哪三种啊?你倒是说啊!”

李密摇摇头,平静地说:“现在皇帝不是在辽东打仗吗?上策就是我们占领河北,切断他的后路。这样一来他前有强敌,背后有我们,腹背受敌,我们胜算很大。”杨玄感听后眉头紧锁,毫无反应。

李密又接着说:“中策嘛,就是攻占长安,把潼关控制在手里。咱们都是关陇人士,那里是咱们的大本营啊。如果我们和朝廷作战不利,也可以扼守潼关,保住半壁江山嘛。”杨玄感依旧无动于衷。

李密暗暗叹了口气,说:“下策就是打洛阳。洛阳是东都,离咱们也很近。但是洛阳兵多将广,城墙又高又厚,可不好打啊。一旦皇帝带兵从辽东赶回来,腹背受敌就是咱们了。”很明显,李密反对这么干。

杨玄感听了下策却大为兴奋,拍着大腿说:“这个好!照我看你这个下策才是上策!皇帝带着大将们去远征,他们的亲属都在洛阳,如果我们把洛阳打下来,他们不就军心大乱了嘛!我们就打洛阳!”

李密听了直摇头:“不行啊,洛阳一时半会儿打不下去。时间一长,皇帝就带兵从辽东赶回来救援了,到时候咱们可就被人包围了!”奈何杨玄感不听,自认为手里兵多将广,自信心也暴涨,非先打洛阳不可。李密心里暗暗叫苦。

杨玄感五战五捷,一口气冲到洛阳城下,却再也冲不动了。洛阳的城墙确实又高又厚,打不动,杨玄感的三弟也战死了。

这个时候,有人劝杨玄感称帝。杨玄感很心动,问李密:“我现在称帝行不行?”李密吃了一惊:“你虽然打了几个胜仗,可是连一州一县都没占领,朝廷的援军也快来了,你这个时候称帝,不大合适吧?”是啊,您连个称帝的地盘都没有啊,难道在荒郊野外搭个帐篷登基么?

杨玄感听后很不高兴,尴尬地笑了笑,不再说话。李密看到后对杨玄感很失望。

洛阳老打不下来,时间一久,朝廷的援军就都来了,杨玄感腹背受敌,撑不住了。他想起了李密的那三套计划。上策是不可能了,因为隋炀帝已经从辽东撤回来打自己了。那就中策吧,去长安。

结果走到半路,又出了幺蛾子,杨玄感不走了。原来,路过弘农(今河南三门峡)的时候,杨玄感听说这里有很多粮食,就动了心,想打一打。正巧,弘农太守杨智积是隋炀帝的堂弟,当然不愿意看到杨玄感得到天下。杨智积判断,杨玄感一定是想去打长安,于是设法拖住他。

怎么拖呢?杨智积太了解杨玄感这个人了,性子急,好激动,这就好办了。杨智积登上城楼破口大骂,杨玄感果然气得直跳脚,下令猛攻弘农。

这时候李密识破了杨智积的心思,苦口婆心地劝杨玄感:“兵贵神速,我们的目标是长安,可不是弘农。我在这里拖下去,前不据关,退无可守,一旦朝廷援军到来,军心就会离散,这里就成我们的葬身之地了!”

杨玄感不听,骂了我你就得付出代价!继续打弘农,一连打了三天没打下来,朝廷的援军全部到来。结果,杨玄感一败涂地,他的部下纷纷逃跑。

杨玄感见败局已定,也只好逃跑,朝廷军队紧追不舍。最后,杨玄感跑得精疲力尽,自知难逃一死,懊悔地对他的幼弟杨积善说:“为兄不听李密忠言,才有今日啊。我已兵败如此,不愿受人羞辱,你杀了我吧。”杨积善挥泪将哥哥杀死,自己想要自尽,隋军已经赶到,将他俘虏。

而杨玄感的智囊李密则被抓起来,押往隋炀帝的驻地准备受死。以他的足智多谋,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那么他的命运将如何呢?#历史#

613年,杨玄感谋反失败,被追兵包围,悔恨万分地对弟弟说:“当初我不肯听李密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啊!”接着让幼弟杨积
613年,杨玄感谋反失败,被追兵包围,悔恨万分地对弟弟说:“当初我不肯听李密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啊!”接着让幼弟杨积
613年,杨玄感谋反失败,被追兵包围,悔恨万分地对弟弟说:“当初我不肯听李密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啊!”接着让幼弟杨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