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季輪回|鳌龍魚燈

□王華琪

我每年都回小鎮坎門陪老母親過春節,看到的都是故鄉關乎過年的老風景、舊習俗。

世事滄桑,老風景也有了新氣象,舊習俗也有了新面貌。随着年歲增長,心境變化,這些老風景、舊習俗就泛黃成了一張張值得珍藏的年畫,層層疊疊,積壓如山,編織成了一條條綿長的絲線,糾糾纏纏,綿繞如繭,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鄉土情結。

四季輪回|鳌龍魚燈

家邊上有一座真武廟,供奉的是主宰北方之神“玄天上帝”。“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玄天上帝”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稱水神或海神。400年前,坎門西台漁民祖上從福建東山島遷徙而來,承閩南香火而建了真武廟,也帶來了獨具特色的鳌龍魚燈。400多年廟址未變,鳌龍魚燈舞的習俗也未變。清光緒年間篡編的《玉環廳地方志·風俗篇》記載元宵節慶習俗文字中關于鳌龍魚燈有這樣的描述:“……制獸魚鱗各種花燈入人家串演戲陣……環觀如堵……”鳌龍魚燈以前背景的上帝廟為據點,熱熱鬧鬧地舞了400年,但前背景的魚燈也有差別,前台舞魚燈者是男孩,背景舞魚燈者是女孩。——沒有原因,隻是習俗。

龍頭魚身的鳌龍也稱鳌魚。《漢書》有注:“魚龍者,舍利之獸,先戲于庭極,乃入殿前激水,化為比目魚,跳躍激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于庭,炫耀日光。”自然界并不存在這類龍頭魚身的鳌龍物種,鳌龍形象是民間創造的精神産物,但它在漁家想象中卻是萬魚之首,是護衛水族、共生于大海的魚王化身,而且漁家堅信這萬魚之首,會有一天要化為巨龍,騰飛上天。——我想,這應該是漂泊于茫茫滄海的漁民仰俯于天海時最單一而又最真摯的想象了!

此外,民間早有贊譽強者、勝利者“獨占鳌頭”的說法:誰立足鳌頭,誰就是第一名,就是強者。鳌龍也由此有了與生俱來的王者之氣,鳌魚想象也就展現出了漁民敢闖敢拼、争強好勝的搏海精神。

敬畏鳌龍,敬畏大海,争占鳌頭,駕馭大海。——這應該是民間鳌龍舞精氣神之所在。坎門漁民世代耕海牧漁,闖海搏浪的生存方式鑄就了堅韌頑強的群體性格特征。鳌龍魚燈舞宣洩了熱烈激奮的情緒,張揚了堅韌頑強的性格,激蕩了勇猛昂揚的精神。

鳌龍的頭部是半球形的,多彩祥雲環繞,奇花異草披挂,大紅嘴巴誇張,長長下額前伸,我總覺得是把獅子頭形象移植到鳌龍頭上,這也是民間藝人的創造,更增加了鳌龍的威武氣勢,漁家敬畏之情就融于對鳌龍形象的塑造之中。

鳌龍魚燈除了有鳌龍,還有海豚、黃魚、鮸魚、烏賊、海蝦等魚燈。每年民間工藝師都要紮好魚燈,“T”字形的木架上用竹篾紮成各種海魚的形狀,外再蒙布上彩,各種魚類既寫實又有所變形,最可愛的當屬海豚,圓鼓鼓的,憨态可掬。設計制作鳌龍燈和各種魚燈,全憑工藝師的經驗,外觀形象定型、細部線條勾勒、色彩渲染表現,無不展現民間工藝師的藝術創造力和繪畫技法的娴熟老練。在塑造不同魚種形象方面,工藝師巧妙運用變形、誇張的藝術手法,凸顯出不同魚種的特征部位,以使外觀形象更逼真、更形象。對魚體背脊、尾巴、魚翅魚鱗的細節部位,則以抽象、概括的藝術手法,簡化成非規則的象征化圖案,使其意韻真實到位,又富于裝飾藝術效果。工藝師還很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把民間常見的花卉、飛禽走獸,别出心裁地移植嫁接到龍和魚身上來,色彩絢爛,熱烈喜慶。

四季輪回|鳌龍魚燈

所謂畫龍點睛,紮好的魚燈要經過“點睛”的程式,鳌龍魚燈也傳承了“點睛”這一古老傳統儀式。經過“點睛”的鳌龍魚燈,在漁民的潛意識裡被視為附着了神靈,而萌生敬畏之感。這種對神靈的敬畏心理,往往在耕海牧漁的漁民身上展現得更鮮明,漁民因為生活的無定,缺乏對命運強有力的把握力,是以寄靈魂于神聖。漁民個個都是泛神論者,神廟是漁民的精神皈依之處,依托于神廟的鳌龍魚燈也就有了靈魂寄托之意識。在漁民的集體想象思維裡,鳌龍舞被預設為在鳌龍神靈的護衛下的熱烈歡騰神秘的海洋世界,而這種思維暗示着漁民對祥和自由豐足的渴求,是以自然衍生出凝聚人心的内驅力。

從形式來說,鳌龍舞應該就是先民祭海的一種民俗儀式,鳌龍魚燈舞肢體語言傳達的資訊,所表明的意念,就是對平安的生存、富足的生活的祈願。舞蹈粗狂、強勁、高調的整體表現風格,依然保留着激蕩的漁獵文化的印迹,這是有别于相對靜谧的農耕文化的。

年末,真武廟開始排練鳌龍魚燈舞。取龍魚在海裡躍遊之動态,惟妙惟肖,鳌龍魚燈搖頭擺尾,招搖于廣衆的昂揚神态,恰是漁家敢闖敢拼、争強好勝的搏海精神的張揚……鳌龍魚燈舞由兩個隊列組成,兩隊各由龍頭帶領,後面跟着水族魚燈。起舞時在吹打樂隊伴奏下,兩隻海豚魚燈開場亮相,接着是兩名舉龍珠者引着兩條鳌龍出場。整場燈舞主題是“鳌龍搶珠”,龍珠引領龍隊,海豚護佑龍珠,兩隻鳌龍追着龍珠跑動,翻、滾、騰、躍,動作粗犷霸氣,水族魚燈則跟着龍頭小碎步移動,舞者手舉魚燈輕輕擺動,模仿魚類在水中悠遊的姿勢,交叉回環,魚貫而行,動作溫婉柔和。鳌龍魚燈的高潮段落,是舞鳌龍者與舞龍珠者席地而卧,在地上翻滾為銜住龍珠做最後的動作,舞龍頭者要無視引燃的鞭炮席地翻滾。鳌龍魚燈舞中的“耍龍珠”一節,别有一番耐人尋味的寓意:舞手以娴熟俏皮的肢體動作揮舞龍珠,逗引鳌龍戲珠。乍看是鳌龍戲珠,實際也是人在戲龍,形象地展示人與龍和諧共處、共歡同樂的美好意境,彰顯人神融合共娛的理念,凸顯了漁民的樂觀、自信,敢與鳌龍共舞,闖蕩大海的豪邁氣派,彰顯的正是漁民無懼惡劣的搏風擊浪的勇氣。

而水族魚燈的舞者,多以十幾歲的童男童女為主,天真純粹的孩子們化身為漁民賴以生存的水族,帶來了頑皮歡騰的氣氛,遊戲之中蘊有喜慶吉祥之氣象。所有水族圍着二龍穿梭翻滾,以示崇拜與鼓舞,圍觀者會往陣型中抛擲點燃的鞭炮,海豚帶頭的“水族們”就要撿起鞭炮将其扔出以保護鳌龍,直至龍頭銜住龍珠結束。整個場面動人心魄,熱鬧喜慶的氣氛達到極點。

——漁民集體創造了鳌龍魚燈舞,以此來祈禱或慶祝豐收。他們的大海情感記憶和生存生活的體驗,抽象化為舞蹈肢體語言,使這一原生态的群體舞蹈帶上濃厚的海島文化色彩。如果要問坎門鳌龍魚燈舞有什麼亮點,那就是人、魚、龍熱烈共舞中,展現漁家闖海搏浪的自豪與滿載歸來的酣暢。

四季輪回|鳌龍魚燈

關于鳌龍魚燈還有很多生動的儀式。比如,别的龍燈來報廟,魚燈要去迎接它,還要有一段對舞,名曰“龍三接”。接來的龍燈要在廟裡表演一番,廟裡有柱子,是以龍燈要表演“盤龍柱”,鳌龍魚燈舞的舞者要盡情發揮,既要表現出對來客的熱情,又要顯露自己的各種技能,舞者要用精氣神诠釋海邊人的豪邁。和龍燈隊不同,鳌龍魚燈舞者自信的舞步,鮮豔火辣的着裝,更展示了大紅大綠的民間彩繪藝術,熱烈歡快的民族鑼鼓樂和唢呐吹奏樂,與翻、滾、騰、躍的舞蹈緊密結合,更能營造出熱烈歡快的氣氛,進而緊緊地吸引了觀衆的眼球。

鰲龍魚燈年三十開始給各家各戶發帖報福祈年,接帖者準備祭品鞭炮。這王者之氣的鳌龍,引領“……鱗魚各種花燈入人家串演戲陣……”,送去新年快樂和魚蝦豐收的祝願,送去富足有餘(魚)的祈福。因而,鳌龍成了漁家吉祥物,所到之處“環觀如堵”,廣受歡迎。家家接鳌龍,戶戶宴魚燈,漁家的春節就在鳌龍舞熱鬧歡悅中度過。

鳌龍舞磬磬锵锵地熱烈到元宵。大年十八夜晚,魚燈就在漁民出海歸海的海灘(閩南語叫“岙呐”)焚化,名曰“化龍”,當晚各家各戶不得外出,熄燈噤聲。至此,一年一度的鳌龍魚燈會算是結束。

——閩南漁民的大海崇拜和泛神文化催生了這種鳌龍魚燈舞,它有别于基于農耕文明的龍燈舞,是漁民最原始最樸質的生存表達,是大海崇拜的祭祀儀式,是魚龍圖騰的活化呈現。

現在年味越來越淡,隻剩喝酒吃飯。魚燈舞有的程式和儀式都簡單化了,諸如“滾龍珠”“盤龍柱”等儀式也因為住宅天井庭院的消失而難以看到了。年三十,我和社群當書記的同學聊起鳌龍魚燈,希望能把這個文化遺産好好保護,希望鳌龍魚燈舞不會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節日終要過去。離開家鄉,回到我生活的城市。我在這個城市的繁華街頭,經常幻聽到鞭炮聲、吹打樂,眼前時常浮現出鳌龍引領水族魚貫成陣,翩翩起舞的情景。

看,鱗光閃爍,腳鈴叮當,那是家鄉人又在極緻地展示着五彩缤紛的海洋世界……

作者簡介:王華琪,中學國文教師。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