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它的制作過程繁瑣複雜,成品古色古香,華美精緻,結實耐用,在三都傳承上千年,有刺繡“活化石”美譽,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近日,記者來到被譽為“馬尾繡第一村”的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闆告村,在闆告村村口不遠處的三都縣嘉慶民族工藝品發展有限公司工作坊,見到黔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潘正永正在用線裹絞着幾根馬尾毛。
“這是制作馬尾繡的第一步,将白色絲線纏繞在馬尾毛上,制成馬尾線。再用馬尾線在繪制好的圖案上進行刺繡。”潘正永對記者說到。
潘正永是三都縣嘉慶民族工藝品發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時兼任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協會馬尾繡專委會會長、黔南州婦女手工協會理事成員、水維村馬尾繡合作社社長。
潘正永一家是水族馬尾繡世家,世代傳承馬尾繡技藝。“我從小就對馬尾繡耳聞目睹,并得到了母親的言傳身教和精心培育,自幼就對馬尾繡制作有着濃厚的愛好和興趣。”潘正永說。
為了更好地傳承馬尾繡技藝,她先後參加過馬尾刺繡能力提升和産品創新教育訓練班、黔南州民族民間工藝美術人員能力教育訓練班、貴州省民族地區特色手工藝教育訓練等各種教育訓練,系統的學習與實踐馬尾繡制作技術、民族工藝品圖案設計、美工藝術、水書在馬尾繡中的應用及民族旅遊商品市場營銷等内容。
2017年7月,為了将水族馬尾繡技藝發揚光大,潘正永創辦三都縣嘉慶民族工藝品發展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從事馬尾繡工藝技能教育訓練、傳承水族馬尾繡技能、鑽研創新馬尾繡工藝品及經營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的加工和銷售等。她擅長于馬尾繡研發設計、繪畫制作,有較強的藝術創新能力和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她所設計創新研發的一系列馬尾繡作品多次榮獲省内外多項榮譽。2021年12月被黔南州評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水族馬尾繡的代表性傳承人。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潘正永帶領着公司主動投身鄉村振興發展中來,不斷招收建檔立卡戶到公司就業,以訂單生産的方式解決水族婦女們在家門口就業,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同時,公司積極組織開展馬尾繡技能提升教育訓練,提高繡娘們的馬尾繡工藝技能,以傳授馬尾繡制作技術來傳承民族技藝,以銷售推廣馬尾繡産品來傳播水族文化。
在潘正永的帶領及影響下,身邊的人也紛紛走上發展馬尾繡事業中來。
同村的韋懈、潘文壽、王妍等,通過潘正永師徒式帶領其學習及參加公司組織的馬尾繡技能提升教育訓練等,一步步提高技藝,現在已經擁有了自己的門店,可以獨立承接馬尾繡訂單,實作創業。截至目前,公司教育訓練繡娘近1100人,帶動近1250名婦女實作就業,為家鄉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效作出積極貢獻,先後被授予“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巾帼手工坊”“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貴州省智慧錦繡特色手工藝技藝傳習基地”“三都縣水族傳統文化保護基地”等榮譽及授牌,成功打造了自身的品牌。
公司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參加深圳文博會、廣州國際時裝周、内蒙古國際時裝走秀活動及省内組織的各類公益展演活動、民族産品展覽及走秀等活動,先後參加“全國鄉村手工藝刺繡大賽”等省内外各類展賽會近百餘場,榮獲表彰十多次,意在向全國、向世界展示水族馬尾繡工藝品、傳播水族民族文化。
談及未來的發展,潘正永表示,将繼續擴大公司規模,把公司建設成為生産、加工、銷售、展示、體驗及研學一體的水族馬尾繡傳承保護基地,同時希望上級相關部門能夠給一些指導規劃意見,創作出更多的馬尾繡精品作品,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馬尾繡,進而将這項具有濃郁、獨特民族風格的非遺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