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煎炒烹炸樣樣會 還為運動員接風洗塵:冬奧會服務機器人背後的躁動與堅守

每經記者:陳婷 每經編輯:劉雪梅

在欣賞冰雪運動員們“騰轉挪移間,翻飛淩九天”的迷人英姿時,觀衆們也逐漸發現,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一屆名副其實的“黑科技”奧運會。360度VR技術、可再生能源、測溫Ok繃、手語播報數字人系統、全面系統核心上雲,此起彼伏的科技創新,令人目不暇接。

這些“黑科技”中,服務機器人的存在尤為引人注目,無論是為運動員接風洗塵的“防疫機器人”,還是對煎、炒、烹、炸等各類烹饪手法駕輕就熟的全自動烹饪機器人,都在本屆冬奧會上大大出了一把風頭。

選手們“淩波微步飛檐走壁”的輕盈與熟練背後,用金庸先生的話說,“不知要花多少功夫的苦練”;這些服務機器人也一樣,背後的企業“不知要花多少功夫”才能把哪怕最簡單的動作做到精準。

這麼來看,本次北京冬奧會,更像是國産服務機器人的一場“閱兵式”。

從服務機器人在冬奧會上的大規模亮相也可以看出,一向“曲高和寡”的機器人行業早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應用場景。與此同時,伴随着服務機器人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市場規模也在連年增長。

僅就大陸而言,據賽迪報告,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達到283.8億元,同比增長37.4%。随着人口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上漲,服務機器人需求潛力巨大,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将達到751.8億元。

煎炒烹炸樣樣會 還為運動員接風洗塵:冬奧會服務機器人背後的躁動與堅守

資料來源:賽迪顧問

新的潛在市場空間,正引來資本的争相加碼,不乏明星資本“保駕護航”。從投融資的角度來看,據睿獸分析顯示,2021年全年機器人公司發生投融資事件220起,總金額約226.05億元。順為中國、深創投、紅杉中國等知名的投資機構在2021年均有布局機器人公司。從融資輪數來看,主要集中在A輪和B輪,A輪最多。

在北京冬奧會和資本的重重助推下,國産服務機器人堪稱坐上了風口,然而,在一片熱火朝天的背後,相關獨角獸的發展卻稱不上一帆風順。

冬奧會期間,2021年完成了10億融資的普渡科技,也正在因為喧嚣塵上的裁員消息備受關注。據該公司内部員工爆料,去年年底開始,普渡科技裁員上千人。

在這場“機器換人”大潮的背後,若真想引領消費者進入“機器人優化人類生活”的未來科技世界,服務機器人相關企業依然有“難關”要過。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王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服務機器人主要的應用場景B端居多,C端居家機器人較少,狹義層面應用于居家層面的服務機器人僅掃地機器人,“可提供炒菜、教育等功能的C端居家用服務機器人事實上也存在,但成本非常高,很難進入市場。”

作為構成未來世界的關鍵一環,服務機器人機會隐約已至,那麼,這屆冬奧會能不能成為其全面走向市場的“催化劑”?還需要闖哪幾道關?

北京冬奧會:服務機器人“總動員”

在本屆冬奧會的各個角落,服務機器人無處不在,堪稱一場機器人“總動員”。

首先吸引外界關注的是水陸兩栖機器人。2月2日,在北京冬奧公園舉行的2022年冬奧火炬傳遞活動中,第二百五十五棒火炬手是一台水陸兩栖機器人,和第二百五十六棒變結構機器人在水下實作精準對接點火,實作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火炬接力。

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智慧餐廳,則是機器人最為密集的地方,在冬奧會剛開始就成了網紅打卡地。據介紹,智慧餐廳的中餐和西餐烹饪、調制雞尾酒工序都由機器人完成。用餐者在餐桌上掃二維碼點單後,菜品會通過餐廳頂部的雲軌系統運送到餐桌上方,随纜繩降落,懸停在人們面前,供其取用。

煎炒烹炸樣樣會 還為運動員接風洗塵:冬奧會服務機器人背後的躁動與堅守

除了大出風頭的餐飲機器人和水陸兩栖機器人之外,在很多不被關注到的角落,到處都是機器人的身影。據相關報道,疫情防控、生活服務、數字傳播和火炬傳遞類機器人在冬奧會各賽場各司其職,為賽事保駕護航、智慧賦能,為運動員和媒體提供了高科技支援。

事實上,為了本屆冬奧會上的機器人總動員,據媒體報道,早在2019年,北京冬奧服務型機器人創新産品測評比選大賽就已經開啟,針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入住、頒獎、移動售貨、社群配送、點菜送餐、器械運送、導覽翻譯、安防巡檢9大類應用場景11種服務型機器人,包括京東、美團點評等47家企業84款機器人産品報名展開角逐。

京東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京東物流在多個冬奧場館内陸續投用14輛室外智能配送裝置、3台室内智能配送裝置,基于智能規劃路徑、自主移動的智能駕駛技術,服務冬奧運作期間,場館内物資配送、行李搬運等。其中,室内智能物流機器人是服務于物流領域的室内智能配送裝置,它可以載重30—300公斤的物品,在場館内實作無人無接觸式的終端配送。

據京東物流機器人硬體研發部系統負責人鄧超介紹,五棵松場館内部署的室内運送機器人,由京東物流自主研發,專注于提供室内無人配送服務,通過雷射雷達、超音波探頭、深度相機等高精度傳感器對周圍的環境進行自主感覺和定位,再結合京東自研的SLAM導航定位算法,實作了室内場景内的低速無人駕駛,能夠提供高效的無接觸配送服務。

CIC灼識咨詢合夥人馮彥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科技奧運”為本屆北京冬奧特色。“冬奧的巡檢機器人可實作公共空間巡控、口罩檢測預警、熱紅外測溫、消毒等功能。‘無人餐廳’則運用制餐機器人、咖啡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等實作點餐、備餐、上菜全過程自動化。”馮彥嬌說。

與已經大範圍應用于汽車産業的工業機器人不同,冬奧會中出現的機器人,都是服務機器人。

根據應用領域不同,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将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大類。服務機器人是指用于非制造業、以服務為核心的自主或半自主機器人,可從事清潔、陪護、導覽、運輸、售貨、安保等工作,主要包括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兩大類。

服務機器人坐上“風口”

在業内看來,本次北京冬奧會的服務機器人“總動員”,對行業的影響深遠。

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産業研究中心分析師杜若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本次冬奧會中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展現了目前國産機器人發展的新高度。

從應用場景看,本次冬奧會中服務機器人在防疫巡檢、賽事服務以及涵蓋日常生活的多元場景中廣泛使用并形成“閉環”,彌補了以往在家庭、教育、商業等方面的應用場景空白;從技術方面看,諸多服務機器人采用目前最新技術,如人工智能算法、機器視覺、多傳感技術等,說明國産技術在産業鍊“卡脖子”環節已實作諸多突破。

杜若蘅提到,根據冬奧會在防疫巡檢、賽事服務及日常生活場景的服務機器人“閉環”應用,國内服務機器人可在諸多應用中大展身手,如消毒清潔、安防巡檢、移動售貨、物流分揀、車輛加油、導覽翻譯、烹饪送餐等,範圍可推廣覆寫學校、車站、旅遊展館、影視綜藝、商演活動、政企辦公等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與往屆冬奧會最大的不同是,本屆北京冬奧會承擔着不小的防疫壓力,這也是許多服務機器人在冬奧會能夠一展所能的原因。

煎炒烹炸樣樣會 還為運動員接風洗塵:冬奧會服務機器人背後的躁動與堅守

北京冬奧組委官宣五棵松場館服務籌備情況,智能物流機器人擔重任 圖檔來源:北京冬奧組委官網

馮彥嬌表示,冬奧的普遍使用一方面展現了服務機器人場景應用的無限可能性;另一方面展現了在後疫情時代,“無接觸經濟”的發展趨勢。冬奧的各類場景應用會将服務機器人市場再次推向“風口”之上。

“本次冬奧會中在應用場景和技術方面的應用經驗可以逐漸推廣到全行業,助力實作産業自立自強、換代跨越。”杜若蘅表示。

杜若蘅透露,目前,大陸服務機器人正處于提速發展階段。一來,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持續以及國内老齡化問題的加劇,推動服務機器人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二來,随着國内相關技術成熟度的逐漸提升,在産業鍊關鍵環節如機器視覺、語音識别、運動控制、導航及定位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産業鍊逐漸具備自主可控性,驅動服務機器人産業快速發展。

同時,服務機器人行業也屢獲政策支援。2021年,國家出台《“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明确要求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探索服務機器人細分應用場景,争取到2035年大陸機器人産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機器人成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用場景多元 但還未真正“深入”千家萬戶

在冬奧會服務機器人大出風頭的背後,是一個已有一定積累的國産服務機器人産業。事實上,在消費者的潛移默化之下,服務機器人已經開始逐漸走進千家萬戶,市場空間正逐漸打開。

據介紹,服務機器人包括家用服務機器人與商用服務機器人。目前階段,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仍然處于發展初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于2014年左右開始實作商業化落地。目前,主要應用于如餐廳、酒店、KTV、醫院、寫字樓等場景,可實作物品運送、引導接待、地面清潔、消毒等多樣化功能。

煎炒烹炸樣樣會 還為運動員接風洗塵:冬奧會服務機器人背後的躁動與堅守

天津師範大學去年雙11投放了6輛無人車執行送貨到樓 圖檔來源:企業供圖

具體來看,馮彥嬌表示,商用服務機器人在餐廳場景可替代服務員送菜、回收餐盤;替代接待員迎送客人、安排客人入座等;酒店場景,可替代前台服務人員提供迎賓接待、資訊咨詢等服務,并幫助運送客人行李、餐食、檔案等;此外,商用清潔機器人在寫字樓、購物中心等場景可實作各類材質地面的自動化清潔。

以餐飲企業代表海底撈為例,記者注意到,智能化配鍋機已在海底撈70多家門店應用,傳菜機器人在超過1000家門店部署,智能化排風裝置已在600多家門店部署。

馮彥嬌提到,在商業化落地上,商用服務機器人廠商也從單一的提供機器人售賣/租賃的模式拓展至多元盈利模式。如在提供服務機器人的同時,在餐廳場景提供商用洗碗機,在酒店場景提供無人貨櫃等産品,深度服務客戶各類需求。

“不過,商用服務機器人在核心技術上仍有待突破,如在餐廳配送飲料湯水時如何防止翻灑、在酒店上下電梯時如何與多台梯控比對進行路徑規劃等技術問題,仍待進一步優化。”馮彥嬌說。

與商用服務機器人的諸多可能性相比,目前投入市場家用服務機器人的相對單一,某種程度上,服務機器人還未真正“深入”千家萬戶。

在家用服務機器人上,馮彥嬌向記者表示,家用服務機器人主要包括掃地機器人等産品,“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發展較為成熟,已進入很多家庭。在‘懶人經濟’以及國内消費者對拖地功能強烈需求的推動下,掃拖一體機器人正逐漸成為掃地機器人主流。”

杜若蘅則表示,由于休閑娛樂、陪伴等其他細分場景對服務機器人智能化要求較高,目前尚未形成具備競争力的産品全面覆寫家庭應用領域。

而在家用機器人的未來發展上,杜若蘅認為,可以借鑒本次冬奧會中烹饪機器人、AI手語主播等智能服務機器人相關先進技術,在休閑娛樂及陪伴領域推出适合消費者日常家庭生活的服務機器人類型,“而且随着大陸國産技術在人工智能技術逐漸實作突破,未來5-8年有望出現更多可以覆寫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服務機器人類型。”

在此過程中,服務機器人應用還需關注降低成本,完善租賃、售後服務等商業模式問題。

賽道前景光明?融資與裁員同在

面對着可觀的潛力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局服務機器人賽道,一度熱鬧擁擠。資料顯示,2014年服務機器人協行業企業僅6342家,2016年突破1萬家,2020年突破2萬家,2021年突破10萬家,達到105506家,同比增長78.9%。

資本亦開始頻頻加碼。近年來,行業内企業屢獲融資。以成立于2016年的商用服務機器人企業普渡科技為例,僅2021年,普渡科技就完成近10億人民币的C輪和C+輪的投資,獲得美團、紅杉中國、騰訊投資等知名投資機構下注。

煎炒烹炸樣樣會 還為運動員接風洗塵:冬奧會服務機器人背後的躁動與堅守

成立于2020年12月的全場景商用清潔機器人研發商湯恩科技也是圈内“紅人”。啟信寶顯示,2021年,湯恩科技相繼獲得北鬥星投資、碧桂園創投和創想未來資本的資本加持,公司團隊的領軍人物是擁有“科大少年班”、“留學博士”等多重标簽的崔彧玮。

以美的為代表的傳統家電廠商,和以小米為代表的科技企業,也都馬不停蹄地競逐服務機器人賽道。

馮彥嬌表示,商用服務機器人的巨大市場增量吸引衆多企業布局,目前整體處于研發投入、“跑馬圈地”搶占客戶的階段。馮彥嬌認為,商用服務機器人能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推動智慧化營運發展,“在未來技術突破的支撐下,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終将成趨勢。”

不過,硬币總有兩面。據媒體報道,在接連獲得融資的大背景下,在過去不到兩年時間内,普渡科技先是完成了大規模擴張,又進行了大規模減員。

“上司層錯誤決策,導緻進人太快,又反悔了,裁員1000人左右,很多人都是對公司行業抱着信心來的,基本都剛來不久。”某職言平台上,一名認證為“普渡機器人員工”的網友表示。另有認證為該公司員工的網友表示,2020年7月,普渡科技員工數才300人,2021年11月,該數字已經變成了3000人。

一家獨角獸公司走了彎路,當然并不能說明行業普遍存在問題。不過,這個行業也并不是沒有煩惱。據業内人士表示,低價和同質化依然是困擾國内服務機器人行業的兩大瓶頸。

王鵬表示,就國産服務機器人的産業鍊而言,傳感器和計算晶片的性能存在不足,“晶片方面,國産晶片精尖程度不夠,智能化應用場景不足,主要還是依賴于進口晶片。傳感器中的核心零部件也需要進口。基于上述原因,國産服務機器人的産業鍊并沒有牢牢控制在我們自己手中。”

王鵬認為,國内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和投入資金多,模仿能力很強,但在原發性上依然存在上述“卡脖子”的問題,導緻國内高精尖的服務機器人成本高企,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他指出,雖說市面上已經存在大量非高精尖的服務機器人,但真正可替代人類進行工作的高精尖服務機器人對于傳感器及晶片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在成本高企、産業鍊無法完全控制的情況下,高精尖機器人的大範圍應用投入确實是難點所在。”

無論如何,僅就C端消費場景而言,掃地機器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大範圍應用,已經給服務機器人走入千家萬戶開了一個“好頭”。

更重要的是,業内普遍樂見本次北京冬奧會的服務機器人“總動員”,對行業帶來的無限想象力。或許,終有一天,高精尖的服務機器人能夠實作成本與價格的平衡,并給大衆帶來更為舒适便利的生活。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