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技法是學好國畫的必備利器。筆是繪畫的工具,墨是繪畫的材料,用筆與用墨,相為表裡,二者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故有“書畫同源”之說。書畫的神韻出于墨法,學國畫如何用墨,是本文詳述的重點,其用墨技法介紹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筆和墨實際上是分不開的,一談到用筆,就涉及到墨,尤其是幹濕濃淡的問題,幹筆就是幹墨,濕筆就是濕墨,濃淡也是如此。筆法中的渲染斡刷等,都是在以筆塗墨的過程中進行的:反過來蘸、破、積、潑等墨法,也要靠筆來完成。同時,墨和水也是分不開的,墨的幹、濕、濃、淡,都由水分的比例來決定,沒有水,就談不到墨,是以說,墨法也就是水法。而這種水分的作用和效果,又要靠中國畫特用的宣紙滲化性質來發揮。
墨在中國畫中居于重要地位,傳統上認為“墨即是色”,就是說墨可以表現一切複雜的顔色,把水墨畫當成個獨立自主畫種在彩繪中,也常把墨作為統帥顔料的主色,可以說,沒有墨很難突現中國畫的特點。前人對于墨有“墨分五色”之說。所謂“五墨”,就是幹、黑、濃,淡、清。用這些不同的水墨色彩,來展現物象的色階和色調,借以表達物象的陰陽,明暗、凸凹、遠近,以及燥潤、滑澀等立體感空間感和品質感。
此外對墨還有“六彩"之說,即黑白、濃淡、幹濕。其實當中的所謂白",并不是由墨塗出的,而是指畫面上的白紙,因墨色對比産生的色彩感覺。嚴格的說,“五墨”中的“黑”,也隻是墨色最濃的表現,應歸入濃淡的範圍。故墨色雖然千變萬化,總的來看,不過幹、濕、濃、淡四個方面而已。濃淡,是因水墨混合的比例不同而區分:幹濕,則由筆端含水量的多少所決定。用墨不管濃淡,都有幹濕不同:用筆不管幹濕,都有濃淡差别。可見操縱筆墨,關鍵在于用水,首先要善于以水調墨,同時還要善于控制筆端的水分,二者不可偏廢。
繪畫用墨,一般都是濃研淡用,作畫前,先把墨磨得很濃。作畫過程中,再根據物象各部的表現需要酌加清水,調配成不同的濃淡應用。
硯中磨得最濃的墨,含水量很少,叫做“焦墨”,也稱“燥墨“。墨色烏黑發亮,在畫面上非常突出,常用于表現物象的某些局部,如翎毛的點睛,花木的枯枝等。
在焦墨中,酌加少量清水,墨色濃重飽滿,蒼郁沉實,稱為“黑墨”。用以點苔,勾畫蒂蕊、葉脈、鳥翎、樹枝等。
焦墨和黑墨。因色調重濁,多在濃淡墨畫完後,最後加在上面,使畫面形象醒豁、層次分明、以資提神。在黑墨中繼續調入清水,則墨色的強度漸漸減弱,出現了灰色傾向,在這個範圍裡,叫做“濃墨'。水分不斷增加,墨色就由黑轉為深灰,進而為淺灰。這些色調,統稱為“淡墨”,或“明墨”。
如水分大大超過墨的比重。灰色已在似有似無之間,稱為“輕墨"、“微墨”或“清墨”。這些濃淡,都是相對而言,在繪畫上的“五墨”,并不是機械的色階數目或界限,而是根據表現物象的實際需要機動靈活調配使用的。
豐富多彩的濃淡墨,是墨法的基礎,濃墨一般用來表現色調濃重、陰凹和較近的景物,象花木的重點枝葉、翎毛頭背、石坡樹木的裂等。淡墨般用來表現色調輕柔、明凸和較遠的景物,象花瓣、襯葉、翎毛的胸腹、石坡樹木的向光面等。
那些輕清的微墨,則多用于繁花密蕊的背景處,隐隐約約,若即若離,以增加層次,開闊境界,展現花木層雜的空間感,舒發耐人尋味的餘韻。這些濃墨和淡墨,雖然各有其特點和用途,但在實際應用中,則同屬于整個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孤立和分割,也不能使用過度或不及。
如畫面濃墨過多,就會重濁呆滞:淡墨過多,又會浮薄怯弱。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生發、互相對比,就象音樂中千變萬化高低、長短、強弱、斷續不同的音符,統﹣于主旋律一樣,彙成一曲“水暈墨章”的交響樂,創造出餘音繞梁的藝術效果。
要想學好國畫,用墨技法是關鍵,隻有造型準确,墨色精彩,才能玩味于藝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