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国画,如何用墨

笔墨技法是学好国画的必备利器。笔是绘画的工具,墨是绘画的材料,用笔与用墨,相为表里,二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故有“书画同源”之说。书画的神韵出于墨法,学国画如何用墨,是本文详述的重点,其用墨技法介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学国画,如何用墨

笔和墨实际上是分不开的,一谈到用笔,就涉及到墨,尤其是干湿浓淡的问题,干笔就是干墨,湿笔就是湿墨,浓淡也是如此。笔法中的渲染斡刷等,都是在以笔涂墨的过程中进行的:反过来蘸、破、积、泼等墨法,也要靠笔来完成。同时,墨和水也是分不开的,墨的干、湿、浓、淡,都由水分的比例来决定,没有水,就谈不到墨,所以说,墨法也就是水法。而这种水分的作用和效果,又要靠中国画特用的宣纸渗化性质来发挥。

墨在中国画中居于重要地位,传统上认为“墨即是色”,就是说墨可以表现一切复杂的颜色,把水墨画当成个独立自主画种在彩绘中,也常把墨作为统帅颜料的主色,可以说,没有墨很难突现中国画的特点。前人对于墨有“墨分五色”之说。所谓“五墨”,就是干、黑、浓,淡、清。用这些不同的水墨色彩,来体现物象的色阶和色调,借以表达物象的阴阳,明暗、凸凹、远近,以及燥润、滑涩等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

学国画,如何用墨

此外对墨还有“六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其实当中的所谓白",并不是由墨涂出的,而是指画面上的白纸,因墨色对比产生的色彩感觉。严格的说,“五墨”中的“黑”,也只是墨色最浓的表现,应归入浓淡的范围。故墨色虽然千变万化,总的来看,不过干、湿、浓、淡四个方面而已。浓淡,是因水墨混合的比例不同而区分:干湿,则由笔端含水量的多少所决定。用墨不管浓淡,都有干湿不同:用笔不管干湿,都有浓淡差别。可见操纵笔墨,关键在于用水,首先要善于以水调墨,同时还要善于控制笔端的水分,二者不可偏废。

学国画,如何用墨

绘画用墨,一般都是浓研淡用,作画前,先把墨磨得很浓。作画过程中,再根据物象各部的表现需要酌加清水,调配成不同的浓淡应用。

砚中磨得最浓的墨,含水量很少,叫做“焦墨”,也称“燥墨“。墨色乌黑发亮,在画面上非常突出,常用于表现物象的某些局部,如翎毛的点睛,花木的枯枝等。

在焦墨中,酌加少量清水,墨色浓重饱满,苍郁沉实,称为“黑墨”。用以点苔,勾画蒂蕊、叶脉、鸟翎、树枝等。

学国画,如何用墨

焦墨和黑墨。因色调重浊,多在浓淡墨画完后,最后加在上面,使画面形象醒豁、层次分明、以资提神。在黑墨中继续调入清水,则墨色的强度渐渐减弱,出现了灰色倾向,在这个范围里,叫做“浓墨'。水分不断增加,墨色就由黑转为深灰,进而为浅灰。这些色调,统称为“淡墨”,或“明墨”。

如水分大大超过墨的比重。灰色已在似有似无之间,称为“轻墨"、“微墨”或“清墨”。这些浓淡,都是相对而言,在绘画上的“五墨”,并不是机械的色阶数目或界限,而是根据表现物象的实际需要机动灵活调配使用的。

学国画,如何用墨

丰富多彩的浓淡墨,是墨法的基础,浓墨一般用来表现色调浓重、阴凹和较近的景物,象花木的重点枝叶、翎毛头背、石坡树木的裂等。淡墨般用来表现色调轻柔、明凸和较远的景物,象花瓣、衬叶、翎毛的胸腹、石坡树木的向光面等。

那些轻清的微墨,则多用于繁花密蕊的背景处,隐隐约约,若即若离,以增加层次,开阔境界,体现花木层杂的空间感,舒发耐人寻味的余韵。这些浓墨和淡墨,虽然各有其特点和用途,但在实际应用中,则同属于整个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和分割,也不能使用过度或不及。

学国画,如何用墨

如画面浓墨过多,就会重浊呆滞:淡墨过多,又会浮薄怯弱。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生发、互相对比,就象音乐中千变万化高低、长短、强弱、断续不同的音符,统﹣于主旋律一样,汇成一曲“水晕墨章”的交响乐,创造出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要想学好国画,用墨技法是关键,只有造型准确,墨色精彩,才能玩味于艺术之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