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2021年12月29日,随着工信部第351批紅頭檔案的正式釋出,剛剛結束的2021全年十二個批次檔案也告一段落。作為“風口之上”的熱門投資方向,新能源不僅為汽車業提供了轉型的契機,更是拉動全産業鍊條更新、賦能“新四化”的最佳抓手。由于2022年是新能源補貼政策實施的最後一年,如何走出襁褓、迎接“後補貼時代”的到來,亦是全産業聚焦的熱點話題。

根據中汽協汽車工業産銷資料,2021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13.4%,其中主要受乘用車的15.5%貢獻度強勢拉動,另一大門類的商用車卻屬“拖後腿者”、僅有3.9%滲透率。此時,對新能源商用車(NECV,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給予更多關注亦符合時代趨勢,筆者遂用滾動累計的産品公告資料庫進行相關分析,通過對上一年度新品進行系統盤點,勾勒出NECV行業的真實畫像,進而為汽車行業及廣大讀者提供全新視角的參考依據。

商用車産品基本分類法簡介

鑒于任何體系性資料分析都需介紹使用的分類方法,筆者也對商用車産品分類方式進行簡述,以便明确下文使用的各種分析次元。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筆者結合GB/T 15089-2001《機動車輛及挂車分類》和中汽協統計口徑,以産品結構特征為主要分類原則進行劃分,包括:N類載貨汽車和M類載客汽車兩個基本型,共計11個商用CV的細分品類,對應産品公告的1字頭載貨/3字頭自卸/4字頭牽引和6字頭客車;同時更為龐大的5字頭專用汽車還包括包含4個乘用PV的細分品類;以上合計11+4=15個細分品類。考慮到各大公告基本型均可改制為2字頭越野類,故不做單獨列出。另本文主要分析自行式産品,亦不包含無動力的9字頭挂車類。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N類貨車細分為6種基本型:

牽引類對應4字頭公告,另有極少量的5字頭随車吊牽引車和牽引教練車。主要是重型貨車,以及極少量8-14噸的中型貨車。考慮到此類産品并不直接載貨,而是通過牽引半挂車形成汽車列車,故單列一個細分品類。

重卡、中卡、輕卡和微卡四類對應N類貨車的1/3/4字頭公告和5字頭專用車公告,根據總品質GVW進行細分,分别對應>14噸、6-14噸、2.5-6噸和≤2.5噸。其中筆者有意将微卡類的統計範圍從中汽協的1.8噸擴延至2.5噸,進而覆寫1-2噸級的所有産品。

皮卡類是以1字頭、多用途貨車名義申報公告、GVW≤3.5噸的N1類貨車,是商乘交界的重點産品,故單列。去年12月皮卡新标釋出,後續将隻含雙排座,不計單排、三開貨箱等結構。另有5字頭專用車以及6字頭“連體皮卡”多用途乘用車,下文進一步闡述。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M類客車可細分為9種基本型,含5種商用CV+4種PV乘用的細分品類。其中,前者對應6字頭基本型和極少量的5字頭專用型,後者則僅有5字頭專用類公告可被納入商用車大類。具體闡述如下: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乘用PV類較易區分,均為5字頭專用車,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

狹義乘用車即指轎車、SUV和MPV三大基礎類别,不論在産品開發模式還是制造技術工程方面都與商用車明顯有别,理應單列。以上車型主要在教練車、福祉車、指揮車、通信車等專用乘用車領域有所應用,後者亦是商務車的主要品種。

廣義乘用車還包括微面類産品,行業管理稱“微型面包車”、中汽協稱“交叉型乘用車”,即按乘用車标準設計與生産、車長4.5米以下、寬1.68米以下、不超過7座的多用途乘用車,是上世紀80年代大陸以日本K-Car為原型車的一類産品。此類産品目前屬國家重點監管與整頓的對象,已非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故隻做5字頭專用類的一般性監控。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前文提及皮卡是商乘兩界的交彙點,是以行業中也存在兩類“重置”車型,都與“多用途貨車”發生關聯:

首先是利用商用CV皮卡基型車“重置”而來的M1類多用途乘用車,是“由商入乘”的典型産品代表。此類車以二類皮卡底盤為基礎,對後段敞開式貨廂做封閉式設計,與前段的駕駛室連為一體。由于采用全封閉的客廂車體,使用性質也以載客為主,因而此類産品被納入乘用車管理、享受雙積分政策,與傳統商用車的N1類皮卡形成區隔。同時此類産品後軸多采用剛性驅動橋和闆簧懸挂,與本世紀初流行的皮卡與SUV共平台的“硬軸越野車”如出一轍,例如鄭州日産一脈相承的帕拉丁-帕拉骐-帕拉索。

另一類則是近年皮卡流行後,利用乘用PV類SUV“重置”而來的多用途貨車,是為數不多由乘入商的産品代表。典型當屬吉利遠端FX、重汽VGV VX7這些承載式皮卡,即将SUV後段行李區進行切割處理、做成敞開式結構,雖尺寸較小卻也形成了獨立貨廂。此類車型采用徹底“乘用範”的後獨立懸挂,卻以“多用途貨車”名義申報公告,足見皮卡圈持續不減的熱度與吸引力。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此外商用車還有一類“奇葩車型”——盡管擁有類似輕客的客廂式外觀和尖頭結構(新能源不分前/中/後置),卻不用于載客運輸,即采用5字頭公告、BEV動力的廂式封閉貨車。由于不存在進城限制,加之與生俱來即采用BEV産品架構,此類産品也逐漸取代了傳統“油改電”的微面或輕客,成為部分城市物流配送的主力。此類産品多有長箱、短箱兩種長度的基本型設定,為将車高控制在2米左右更取消了傳動軸,采用前置前驅或後置(平行軸)電驅橋結構,一方面可大幅降低地闆離地高度,同時可增加底盤電池布置面積、提高電池包規整程度。例如近年來流行的上汽大通EV30/L和開瑞海豚,以及山東凱馬銳捷ES4200,北汽福田智藍精靈(蘇州奧傑同類車型LEV-7/5)等。鑒于此類産品較難準确歸類,筆者暫時将其歸入M類輕客的自主類細分産品中,待後續有更合适的口徑再做及時更新。(注:唯一特例,上汽大通曾于2018年9月工信部第311批申報了EV30系列的SH6451K1BEV純電動多用途乘用車,車長4.5米、寬1.78米,額定載客5/7人,是此類産品僅有的載客車型。不過鑒于該車未有後續市場表現,隻起到公告的“占位”作用。)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2021年NECV新品穩中有升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2021年NECV客貨新品1:2比例,N類貨車悄然搶先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分批次來看,2021年NECV新品總體為M類客車:N類貨車=34%:66%,大緻保持1:2比例。從新品數量角度來看,M類客車在城市公交日趨飽和、進入自然更新的背景下已露疲态,此時新能源商用車及時轉舵、進軍保有量更大的N類貨車亦符合市場發展規律。2021年NECV的Min出現在一季度的3月8日工信部第341批,因受春節假期影響僅有85款;而Max則出現在四季度的11月5日第349批,新品合計210款、N類貨車達到年度頂峰都是顯著特征。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從三大細分品類看,貨車、客車和乘用類大緻保持65%:30%:5%的比例。其中M類客車隻有1/3份額,也說明行業在城市公交後并未找到新的發力點。具體看:

座位客車窘于行業整體下行和客流持續慘淡,縱然有心亦無力施為。

輕客雖是城配物流主力之一,卻因大量敏于購置成本的個體,以及第一輪新能源租賃的攪局,整個行業尚未摸索出合适的的發展模式。考慮到現有産品多為傳統油改電,為了規避技術性能存在的天生短闆,未來不妨給予“廂式封閉貨車”更多的關注度和發展空間。

至于僅有3.7%新品份額的乘用類,其主要是4.5米以下的BEV微面産品,經曆數年發展回頭再看,電動化微面對整個物流行業仍屬“雷聲大、雨點稀”的投機型産品。

客貨NEV動力結構相仿,BEV獨大、FCV補充、HEV黯淡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從動力類型來看,三大細分品類完美展現了商乘兩界泾渭分明的本質差別:

純商用車CV的貨車與客車類結構相仿:BEV都達到85%占比,毫無争議的成為當下NEV的第一動力;FCV則保持一成強的新品占比,是重要輔助動力,考慮到氫能産業正在如火如荼的布局,并且已在部分領域初露鋒芒,假以時日有望發展為下個十年的新能源主力軍(之一);至于新能源汽車早期發展的主力HEV可謂最失意者,即使在傳統的“大學營”客車類方面也僅有2.6%新品占比,尚不及貨車類的3.5%,這種動力結構的變化也是市場給出的最好答案——在國家“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有排放者終究隻是過渡性的節能技術。

乘用PV類則以BEV絕對為主,HEV隻做極少量補充,而且沒有FCV。由于燃料電池技術更多在向大功率、重型汽車方向發展,屬于輕型汽車的乘用車尚非目前的發展重點,進而導緻了動力格局與商用車完全有異。

總量穩中有升,貨車類占比提升明顯,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新品詳析(1)

最後關注一下BEV動力的補能方式。對于時下熱門的換電式,客車類和乘用類均隻有1款新品,由于數量稀少不作為分析重點,而貨車類的中卡、微卡和皮卡則沒有換電式新品,也不列入統計。由此可知:

在牽引、自卸、重卡和輕卡四大類新品中,共有173款采用換電式補能方式,其中尤以重載貨車(HDT,Heavy-Duty Truck)為主,合計占比達到1/3。但與HDT平均值相比,牽引、自卸和重卡的補能格局各不相同,有待進一步闡述。

牽引類的2/3新品采用換電式,圍繞短途接駁的場地用車已基本确立換電為主、慢充為輔的模式,固定位置換電站的建立更有利于實作BEV的“人停車不停”。

自卸類則換電和慢充平分秋色,可認為在市政工程渣土運輸領域依然沒有出現成熟的商業模式,要麼高度依賴地方補貼才能生存,或者無法建立長久的換電站(工程結束即需轉場),這也有待市場與車企的聯手摸索。

至于以道路運輸為主的重卡新品,由于尚未受到新能源的明顯波及,仍以慢充式産品為主,而換電式尚不及HDT的平均水準,明顯不同于前兩類重載貨車。

以上三種“重型貨車”完全迥異的補能方式也是行業資料分析時必須規避的誤區——切不可用宏觀表象代替中、微觀的實際表現。(未完待續)

文圖:C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