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花煜寒|文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人世間》雖隻是一部由小說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但他确确實實向觀衆展示了許多真實發生過的曆史與事件。

這裡不僅有家長裡短,也有時代變遷,更有許多隐藏在劇情背後的曆史與故事。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當你看到“房管所”那個快要“謝頂”的男人,要無條件收回周秉昆在1984年用1700元“兌”到的房子時,有沒有一種恨到牙根癢的感覺呢?

而當我聽到“謝頂男”用“臨時調來幫忙”的說辭來搪塞周秉昆時,我又無奈地笑了。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這樣的笑多少有些無奈與凄涼,在這些基層辦事人員的眼中,國家的威信與權威似乎成了擺設,更是不值一提。

任何一位“國際友人”的權益都要比“為人民服務”來的重要,即便這位“國際友人”當年可能會被當作“特務”給抓起來。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從周秉昆與“謝頂男”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件事情中一些不合理、不合情的地方。

比如說:雖然“房管所”從來沒有允許或承認過房屋買賣,但“謝頂男”也說了周秉昆的“買房”行為應該叫“兌”。

不管這種行為叫什麼,至少這是在“房管所”的見證之下交易的,雖然看不到合同上的具體内容,不清楚合同上是否有“房管所”的公章。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而這樣一種被稱作“兌”的行為,卻被“謝頂男”說成了“臨時工”的個人行為,讓周秉昆自己想辦法找到人去解決。

從筆者的個人角度來說,我非常欽佩《人世間》能将這一段演繹出來。

從那個大的曆史背景與時代來看,像周秉昆這樣被“臨時工”宰一刀的情況應該不會是少數個例。

很有可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特别是在東三省這片土地上,之是以這麼說稍後詳解。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回過頭來看《人世間》在演繹這段劇情時的運鏡方式,也顯示出許多的深意與内涵。

遠景中的周秉昆在與“謝頂男”據理力争,近景處“房管所”的從業人員正在簽署或進行房産檔案的處理工作。

這支筆的一起一落此時此刻代表的并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國家層面對紙上之事的認可,無論執筆之人是否為“臨時幫忙”。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接下來讓我們聊一聊那位跑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國際友人”。

之是以會有這樣一段曆史,要從周秉昆大哥與嫂子“上山下鄉”所待過的“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說起。

這個以屯墾、戍邊為主要職責的“兵團”于1968年6月18日正式被準許成立。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而這一年正是以“珍寶島”和“七裡沁島”為核心發生沖突的一年。

一時間各種傳聞與主張層出不窮,大陸與“老大哥”的關系也愈發緊張起來。

直到1970年代大陸上司人提出了“第三世界國家團結起來、争取第二世界國家的支援”的外交方針,開始建立起以“反霸權”為主要目的的“國際戰線”。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正是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與延續,導緻那些常年生活在東三省地區的“國際友人”們紛紛“出逃”回自己的“母國”。

這才有了周秉昆能以1700元買到這棟獨門獨院小洋房的機會。

同時,也由于“國際戰線”的建立,讓之後開展起來的“改革開放”遇上了大好時機。

也才有了大量西方的資金與技術進入那些因“改革開放”而建立起來的“經濟特區”。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時間來到1988年12月,也就是周秉昆收到“房管所”要收回房子的這個時間點。

原先兩個關系處于緊張狀态的國家,由于兩個上司人的互訪等一系列活動,而開始逐漸緩和緊張關系,并最終得以恢複正常化。

這才讓那個“跑路”去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國際友人”又回來了。

于是乎才有了“謝頂男”放棄了“為人民服務”,改而“為國際友人服務”事件的出現。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最後要指出的一點是,或許很多人對《人世間》中出現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并沒有過多的認知。

其實他有一個更為“響亮”或“有名”的名字叫“海參崴”,就是那個在1860年被“割讓”出去的“海參崴”。

一個曾被遼、金、元、明、清所統治過的地方,一個原本為“肅慎民族”居住地的地方。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如今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可以說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遠東聯邦管區”治下人口最多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個中文名稱是由俄語音譯而來的,至于俄語中的具體意思,應該是“控制東方”之意。

在1938年時,“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先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漢族、北韓族與滿族幾乎被全部遷移或驅逐了。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直到1991年之後,由于“解封”和地理因素等關系,這種情況才逐漸有所改善。

不知當年被驅逐或遷移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那些人,如果重新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後,會不會有當地“房管所”為“國際友人”讨回自己當年的房産呢?

《人世間》的“臨時工”并不重要,“國際友人”或許更有“嚼頭”

往期精彩:《人世間》最擔心的事還是來了,周秉昆和鄭娟的尴尬,怨誰?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