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花煜寒|文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人世间》虽只是一部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但他确确实实向观众展示了许多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与事件。

这里不仅有家长里短,也有时代变迁,更有许多隐藏在剧情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当你看到“房管所”那个快要“谢顶”的男人,要无条件收回周秉昆在1984年用1700元“兑”到的房子时,有没有一种恨到牙根痒的感觉呢?

而当我听到“谢顶男”用“临时调来帮忙”的说辞来搪塞周秉昆时,我又无奈地笑了。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这样的笑多少有些无奈与凄凉,在这些基层办事人员的眼中,国家的威信与权威似乎成了摆设,更是不值一提。

任何一位“国际友人”的权益都要比“为人民服务”来的重要,即便这位“国际友人”当年可能会被当作“特务”给抓起来。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从周秉昆与“谢顶男”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件事情中一些不合理、不合情的地方。

比如说:虽然“房管所”从来没有允许或承认过房屋买卖,但“谢顶男”也说了周秉昆的“买房”行为应该叫“兑”。

不管这种行为叫什么,至少这是在“房管所”的见证之下交易的,虽然看不到合同上的具体内容,不清楚合同上是否有“房管所”的公章。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而这样一种被称作“兑”的行为,却被“谢顶男”说成了“临时工”的个人行为,让周秉昆自己想办法找到人去解决。

从笔者的个人角度来说,我非常钦佩《人世间》能将这一段演绎出来。

从那个大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来看,像周秉昆这样被“临时工”宰一刀的情况应该不会是少数个例。

很有可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东三省这片土地上,之所以这么说稍后详解。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回过头来看《人世间》在演绎这段剧情时的运镜方式,也显示出许多的深意与内涵。

远景中的周秉昆在与“谢顶男”据理力争,近景处“房管所”的工作人员正在签署或进行房产文件的处理工作。

这支笔的一起一落此时此刻代表的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层面对纸上之事的认可,无论执笔之人是否为“临时帮忙”。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接下来让我们聊一聊那位跑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国际友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段历史,要从周秉昆大哥与嫂子“上山下乡”所待过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说起。

这个以屯垦、戍边为主要职责的“兵团”于1968年6月18日正式被批准成立。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而这一年正是以“珍宝岛”和“七里沁岛”为核心发生冲突的一年。

一时间各种传闻与主张层出不穷,大陆与“老大哥”的关系也愈发紧张起来。

直到1970年代大陆领导人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争取第二世界国家的支持”的外交方针,开始建立起以“反霸权”为主要目的的“国际战线”。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正是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与延续,导致那些常年生活在东三省地区的“国际友人”们纷纷“出逃”回自己的“母国”。

这才有了周秉昆能以1700元买到这栋独门独院小洋房的机会。

同时,也由于“国际战线”的建立,让之后开展起来的“改革开放”遇上了大好时机。

也才有了大量西方的资金与技术进入那些因“改革开放”而建立起来的“经济特区”。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时间来到1988年12月,也就是周秉昆收到“房管所”要收回房子的这个时间点。

原先两个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的国家,由于两个领导人的互访等一系列活动,而开始逐渐缓和紧张关系,并最终得以恢复正常化。

这才让那个“跑路”去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国际友人”又回来了。

于是乎才有了“谢顶男”放弃了“为人民服务”,改而“为国际友人服务”事件的出现。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最后要指出的一点是,或许很多人对《人世间》中出现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并没有过多的认知。

其实他有一个更为“响亮”或“有名”的名字叫“海参崴”,就是那个在1860年被“割让”出去的“海参崴”。

一个曾被辽、金、元、明、清所统治过的地方,一个原本为“肃慎民族”居住地的地方。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如今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可以说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远东联邦管区”治下人口最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中文名称是由俄语音译而来的,至于俄语中的具体意思,应该是“控制东方”之意。

在1938年时,“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汉族、朝鲜族与满族几乎被全部迁移或驱逐了。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直到1991年之后,由于“解封”和地理因素等关系,这种情况才逐步有所改善。

不知当年被驱逐或迁移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那些人,如果重新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后,会不会有当地“房管所”为“国际友人”讨回自己当年的房产呢?

《人世间》的“临时工”并不重要,“国际友人”或许更有“嚼头”

往期精彩:《人世间》最担心的事还是来了,周秉昆和郑娟的尴尬,怨谁?

(看完记得关注“花煜寒”哦!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