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近幾年來,盜墓題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可見盜墓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比較猖獗的存在。基本古墓中隻要被盜墓賊光臨過,那就絕對會有一些損失。然而19世紀60年代,考古專家們卻在陝西西安發現了一座比較不一樣的古墓。雖然古墓中有多個盜洞,證明墓的确被盜掘過,但是墓中依舊還有無數珍寶。那為什麼盜墓賊數次光顧都選擇了空手而歸呢?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西安在古代時候被稱為長安和鎬京,曆史上前後有十幾個朝代都把都城建在這裡,像是西周、秦朝、隋朝和唐朝等。是以作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的西安有很多的曆史遺傳,在田地幹活或者工地施工發現古墓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19世紀60年代的一天,一個正在修建的工業園區,又發現了一些曆史遺傳。當時一個施工隊,正在清理地下的石頭,卻無意挖出了一些人工打磨過的青石闆的碎塊。雖然是60年代,人們考古意識還不強。但在西安這種事實在是太常見了,西安的當地人多少都有些耳聞,更何況是考古事件多發的工地的勞工們呢。是以很快大家就自覺的停止了施工,并把這個發現上報給西安的文物部門。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随後,得到消息的西安文物部門就組織了考古隊趕到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老規矩,趕到現場的考古專家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勘探地底下究竟是不是古墓。而在用洛陽鏟确定地底下有熟土和紅色的泥土後,考古專家們就基本可以确定地底下有古墓了。那為什麼考古專家們能通過熟土和紅色泥土确定地底下是古墓呢?熟土其實是考古的專業術語,指的是一種顔色灰白色的泥土,一般隻有人為翻動過或者在這裡活動過的泥土,再埋在地底下才會出現這種顔色。而這種紅色的泥土就是在建造墓地時被打實的泥土,也就是夯土。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而在斷定的确是古墓後,考古專家終于放心正式展開發掘工作了。當考古專家們将青石闆碎塊和周邊的泥土清理幹淨後,一塊儲存還算完好的巨大青石闆出現在他們的眼前。考古專家們知道他們心心念念的古墓就在這塊青石闆下面,随着青石闆一點點被掀開,墓中的墓道首先重見天日。而從墓道的規模和建造形制來看,墓主人的身份絕對不可能是普通的老百姓,非富即貴是跑不了的。這個發現讓在場考古專家非常的激動,墓主人的身份越不一般,就說明墓中珍貴有價值的随葬品就會越多。但是很快一個新的發現,就讓考古專家們好像在冰天雪地裡被破了一盆涼水,心涼了半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考古專家們進入墓室後,就在四周簡單的勘探一番。這不探不要緊,一探吓一跳。好家夥,墓室四周的牆壁上,竟然有9個盜洞。而且從洞的痕迹和打洞的方法來看,這顯然不是同一批盜墓賊所為。也就是說,這座古墓先後被9夥盜墓賊光顧過。俗話說,家有家規,盜墓賊也有盜墓賊的盜墓賊的行規,那就是賊不走空。畢竟盜洞也不是那麼好打的,既然頗費了一番功夫才進入了墓室,那就必須拿點陪葬品作為補償,不然豈不是白跑一趟,多虧本啊!但這樣以來,墓主人就算身份再珍貴,随葬品就算再豐富,也架不住9夥盜墓賊來盜。而且就算這座古墓僥幸沒有被洗劫一空,留下的陪葬品也肯定都是一些沒什麼研究價值的文物。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但是考古發掘工作已經開始了,就不可能半途而廢。畢竟之前的發掘工作,也花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放棄了就白搭了,說不定還有一些沒被盜墓賊發現的珍貴陪葬品呢。可随着發掘工作越來越深入,考古專家卻越來越失望。因為墓室中除了正中間的石棺還完好無損,盜墓賊什麼也沒有給剩下,甚至連牆上的幾幅壁畫也被毫不留情的給刮走了。好在墓志銘因為體型龐大又太重,成了漏網之魚。可是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墓志銘上刻的大部分字都已經模糊不清了,隻知道墓主人應該是唐朝的一位三品官員。考古專家打開石棺後,遺骸身上所穿的衣服,也的确是唐朝三品官員的官服。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在唐朝三品官員的官職可不小,相當于現在的總理級别。在朝廷中那是要有地位,要人脈有人脈。死後,皇上甚至都會賞賜他随葬品,随葬品的珍貴程度自然不用多說。正當衆人為這樣一個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唐朝三品官員墓被盜,而感到惋惜不已的時候。一位比較有經驗的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個不對勁的地方。因為墓中實在沒有什麼可研究的東西,這位考古專家就将墓中看起來最有研究價值的石棺測量估算了一番,卻發現這座石棺既然重達三噸。又不是帝王墓,一個三品官員的石棺根本沒有必要農弄這麼重。這麼做隻會讓下葬的時候,石棺移動起來更麻煩,而玄機就出現在這個“移動”上。一般盜墓賊盜墓的時候,遇到這麼重的石棺都是不會移動的,不僅是沒有這個能力,也是怕移動起來動靜太大造成墓室的塌陷。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弄清楚其中的玄機之後,考古專家租了架起重機,将整個石棺給吊了起來。果不出所料,石棺底下沒那麼簡單。一個坑洞出現在了衆人眼前,裡面放置着各種各種樣珍貴的随葬品,其中最多的就是在國内外頗具盛名的唐山彩,多達80多件。要知道唐三彩與宋瓷、元青花,被譽為古代陶瓷藝術的巅峰,這麼多經曆了1000多年,代表唐朝陶瓷品工藝最高水準的唐三彩,已經不僅僅是具有研究價值的普通文物,而是大陸的文化瑰寶。如今,這些唐三彩都被評為了國家甲等文物,并被收藏在了陝西的博物館中。

唐朝三品官員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卻儲存完好,是如何做到的?

至于這些随葬品為什麼會放在石棺的底下,其實并不是當時什麼特殊的葬制,純屬是因為墓主人的後人,将他下葬的時候考慮到了防盜墓賊的問題。不得不感歎一句,古人的的智慧可不是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