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閉幕式幕後航天人:冬奧會導演團隊負責精彩,我們負責成敗

開閉幕式幕後航天人:冬奧會導演團隊負責精彩,我們負責成敗

火箭院從業人員安裝吊裝裝置。受訪者供圖

“昨天是第一場全流程排練,周三周五都還會排練,周日就是正式的演出了。”2月15日上午,在剛剛結束一場會議的工作間隙,張雯雯接受了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的采訪。她所說的“演出”,指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閉幕式。

2月4日,在北京冬奧主火炬點燃的一瞬間,張雯雯忍不住淚灑現場。“兩年時間裡,‘戰友’們的辛苦和付出就像電影一樣在腦海裡一幕幕地飛過。”她描述當時的心情。

張雯雯所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奧運專項辦公室,承擔了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舞台、空中設施、地面顯示系統等多達11個項目的技術保障任務。“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用技術把導演團隊的創意變為現實。”她解釋道。

除了技術保障,航天人帶給冬奧的,還有首次用“航天模式”管理産業項目的創舉,以及為國家發光發熱的“航天精神”。張雯雯的朋友圈記錄了冬奧倒計時的數字逐漸縮小,從上百到一百,再到幾十,最後到五、四、三、二、一。現在,倒計時已經結束,而張雯雯們的冬奧時間,仍然在緊張和有序中進行着。

開閉幕式幕後航天人:冬奧會導演團隊負責精彩,我們負責成敗

開閉幕式是“萬萬無一失”

說起即将到來的閉幕式,張雯雯用技術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信心:“從整個閉幕式的流程和節目的編排來看,它不像開幕式有那麼多次的大規模機械動作,相對來說風險也要小一些。”

動作,風險,這些都是火箭院奧運專項從業人員心頭的關鍵字眼。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導演和演員團隊負責的是精彩,而我們負責的是成敗”。

作為航天人,與成敗、風險打交道,不是什麼稀罕事。但燈火璀璨的奧運開閉幕式,對于他們的挑戰甚至可能要比發射火箭更大。“火箭發射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我們還可以延期,選擇下一個時間視窗。但奧運開閉幕式沒法延期,而且也隻有一次性的展示機會,是以壓力還是非常大的。發射火箭的要求是萬無一失,開幕式的要求則是‘萬萬無一失’。”張雯雯告訴貝殼财經記者。

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萬人一杆槍”的執行力曾讓全世界歎為觀止。而今年的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沒有采用 “人海戰術”,參演人數僅為2008年奧運會時的20%。大量技術元素運用,帶來滿滿科技感的同時,也讓負責技術實作的火箭院奧運專項從業人員要面臨的風險點大大增加了。

以舞台為例,國家體育場“鳥巢”主舞台本身就是一塊巨型LED螢幕,面積達到10552平方米,由超過4萬塊的LED子產品組成。這些螢幕高分辨率、高重新整理率、防水、防雪、防凍等特性,也讓保障維護難度系數成倍放大,工程量是“2008年奧運會LED舞台的10倍”。

前期測試時,有個别螢幕偶然出現了問題,在排除故障之後,專項辦立即按照航天标準對全部工作進行了“歸零”:所有流程從零開始,推倒重來,重新梳理,直到徹底排除所有可能的風險點。

“我們一些下遊的供應商對這種‘歸零’的做法一開始是非常吃驚的,不了解為什麼一個小問題發生後,就要全部從頭開始。”張雯雯告訴貝殼财經記者,随着工作推進,他們也開始認識到這确實是一個非常科學的管理辦法,并且也都準備在未來的項目中借鑒航天的系統管理模式。

航天人成技術與藝術之間那座橋

“中國航天可以說是代表了目前我們國内最先進的科技水準。而本屆奧運會閉幕式基本上全是通過科技的手段開完成創意的實作。”談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為何能成為北京冬奧開閉幕式的技術“抓總”機關,張雯雯告訴貝殼财經記者,冬奧開閉幕式一共四場演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産品或者是一套解決方案,而是橫跨十多個專業的系統工程,在奧組委看來,航天系統恰恰就有能夠駕馭這麼大這麼複雜的立體交叉工程的機關。

而除了像長征系列火箭這樣的“國之重器”,以火箭院為代表的航天院所在民用科技和應用方面,也有四十多年的耕耘。讓航天技術能夠惠及民生,也是航天人一直在做的事情。不過,做慣了硬科技的航天團隊,在面對長于藝術效果創意的導演團隊時,也經曆過最初的“陣痛”。火箭院技術保障負責人之一曹嶺,在第一次與導演團隊溝通後,發現自己“幾乎一無所獲”。

一個“我們确定一下規格參數吧?”的提問,得到的回答可能是:“這裡要一個晶瑩剔透的感覺。”

沒有任務書,沒有核心參數,目标變了,方法也要跟着“因地制宜”。奧運專項的同僚們發現,技術與藝術間需要一座橋,航天人就是中間這座橋。面對11個大項的衆多工作,火箭院冬奧專項團隊先是形成技術方案,開展初樣研制,再帶着初樣效果與導演團隊溝通,然後再根據溝通結果進行方案疊代。“最初一個方案要疊代20多次,後來我們的方案可以給導演啟發,産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曹嶺說。

開幕式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冰雪五環,在最初的設計中,原本是要用光打在五環結構上。然而,被照亮的五環要怎樣呈現流光溢彩的效果,一直困擾着導演團隊和專項任務團隊。在打磨方案的過程中,專項任務團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五環自發光”方案,将五環設計成一個巨型顯示器,進而可以呈現導演想實作的任何效果。于是,就有了這個面積143平方米、重3.2噸、厚度僅有35厘米的冰雪五環,在“鳥巢”内冉冉升起的一幕。

技術攻堅戰:舞台精度誤差控制在毫米級

航天人為了冬奧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更多的還隐藏在幕後。

“鳥巢”裡那塊面積創下世界之最的LED舞台下,是重約5000噸、近6層樓高鋼結構焊成的鋼鐵骨骼,它支撐着舞台,并隐藏着冰立方等關鍵結構。“如此規模的鋼結構舞台要足夠穩定,需要一組橫梁像手臂一樣在側面‘扶’住,但鳥巢建築結構特殊,不允許搭建橫梁。”地面舞台保障負責人趙勁彪表示。

于是,從業人員就采取逐平方米測量标高、逐塊螢幕測試穩定性的方法來焊接固定鋼結構。炎炎夏日,陽光炙烤下,鋼結構表面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從業人員一焊就是幾個小時,不少人抵着鋼結構的臂膀都燙出了水泡,硬是将這座世界最大的舞台精度誤差控制在毫米級。

冬奧一戰,航天科技在民用領域的實力也迎來了高光時刻。但作為火箭院民用領域負責人的張雯雯坦言,自己在接受這項任務的時候,“我們首先想的還是冬奧會是國家這麼重大的一項活動,在這麼重要的一個曆史節點,航天人能夠參與進來,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光和熱。”

現在,擺在張雯雯們面前的,除了接下來的三場“演出”,還有全部活動結束後對相應裝置的拆卸和場館原貌的恢複。“就像積木一樣,拆的時候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實拆除比搭建的過程要更加危險。”張雯雯預計,拆除和恢複工作要一直進行到今年五月份。加上其他事務,火箭院的冬奧專項估計要到六月份才能結束。

直到又一個炎炎夏日來臨時,航天人以冰雪為名的奧運之旅,才算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号。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許諾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