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文:枯木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正月十五上元節,張燈結彩鬧元宵。月圓之時,元宵佳節,團團圓圓,美美滿滿,時令肴馔,南北略有差異,北方以元宵為主,南方則湯圓為上。

大陸傳統應節食品,皆有來曆說法。那麼,元宵和湯圓是怎麼來的呢?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不少文章都介紹,過去都叫元宵,在袁世凱複辟帝制時期,因為“元宵”和“袁消”同音,犯忌諱,于是下令改為“湯圓”或“湯團”,事實則不盡然,下面我們就依據曆史結合現實考據一番。

一、元宵和湯圓的差別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如今元宵和湯圓分别為元宵節最能代表南北風味的時令肴馔,不過二者差別不少,就原料和制作而言有以下差別:

第一餡料不同:元宵多為甜口,五仁、棗泥、什錦、豆沙、芝麻白糖等;而湯圓餡料則更為廣泛,鹹甜葷素皆有。

第二工藝不同:元宵先把餡料加油拌勻捏成小球狀,,然後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蘿筐裡不斷搖晃,邊搖邊撒點兒水粘粉,直至大小适中。而湯圓則是把生糯米粉先水和成粉團,捏成劑子,然後把各種餡料包進去揉圓。

第三存儲不同:元宵是搖出來的,不易儲存,現做現吃;湯圓是包出來的,可冷藏儲存,随吃随用。

第四吃法不同:元宵多用湯煮,湯圓可油炸可蒸煮。

第五口感不同:元宵湯汁滑膩乳白,入口軟糯甜美;湯圓水煮則清湯少色,口味以餡料為主。

二、湯圓的習俗起源淺探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從現有曆史資料記載來看,雖然元宵節源自上古神靈崇拜,在漢代就已經正式成為節日。可是元宵節時令肴馔卻各時期不盡相同,在唐代以前,多以肉糜豆粥為主。

最早記錄元宵節食品的書籍,為南北朝時期梁代史學家吳均(469年~520年)的《續齊諧記》,後來宗懔(約501年~565年)撰著的《荊楚歲時記》照搬原文。原文為:“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于宅上南角,舉手招成。成即就之。婦人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從《續齊諧記》可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月十五祭祀用“白膏粥”,即用肉(或豬油)和大米熬粥祭祀,宗懔的《荊楚歲時記》略有小差別:“正月十五曰,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随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古代以桑蠶農耕為主,因而正月十五是用來祭祀主管桑蠶農業的神祇,此時荊楚地區雖用“豆粥加油膏”祭祀,不過都是用肉粥,大同小異。

到了唐代,元宵節祭祀則用“面繭”。唐末五代王仁裕撰著的《開元天寶遺事》有記述天寶年間:“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繭,以官位文章,蔔官位高下,或賭筵宴以為戲笑。”關于面繭,南宋陳元靓的《歲時廣記》紀錄:“人日京都貴家造面繭,以肉或素餡,其實厚皮饅頭馂餡也。名曰探官繭。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繭。餡中置紙簽或削木書官品,人自探取,以蔔異時官品高下。”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關于面繭的形狀,南宋詩人範成大的《兩頭纖纖》有“兩頭纖纖探官繭,半白半黑鶴氅緣”,可見,面繭其實就是後代“餃子”、“扁食”的早期雛形。以筆者猜測,唐朝延續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祭祀蠶神的習俗,因而把面繭做成蠶繭形狀以祭祀,裡面放木片或紙簽,是用來讨個口彩以希冀吉祥如意的用意。

不過在宋代以前,并沒有關于食用元宵和湯圓的記錄,一直到了宋代,才有記載。在北宋呂希哲(字原明)(1036年—1114年)撰著的《歲時雜記·賣節食》記載:“京人以綠豆粉為科鬥羹;煮糯為丸,糖為臛(huò),謂之‘圓子’;鹽豉撚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可知北宋時用綠豆粉做的蝌蚪羹,用糯米和糖做的圓子,以及鹽豉肉湯,是元宵節的時令美食,其中的“圓子”應該是如今湯圓和元宵的最初雛形。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呂希哲的《歲時雜記》隻是簡單記載,那麼當時“圓子”如何制作呢?欣喜的是,南宋詞人史浩的詩詞中有完整記錄。史浩(1106年—1194年)是南宋著名政治家,舉薦賢良,官聲頗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曾替嶽飛平反,隻因兒子史彌遠被認為是奸相,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做盜,株連親眷”的曆來文化影響下,史浩自然不為人知,當然這是閑話,我們來看史浩的詩詞。

《粉蝶兒·其二·詠圓子》

【宋】史浩

玉屑輕盈,鲛绡霎時鋪遍。

看仙娥、騁些神變。

咄嗟間,如撒下、真珠一串。

火方然,湯初滾、盡浮鍋面。

歌樓酒垆,今宵任伊索喚。

那佳人、怎生得見。

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幾碗。

浪兒們,得我這些友善。

史浩有兩首關于圓子的詩詞,我們選其一,詞中上阕形象地描述了美女篩制湯煮圓子的過程,下阕則描寫人們為了争睹酒樓賣圓子的佳人,于是不斷地要求甜糖加碗,擁擠不堪,惟妙惟肖,非常有情趣,也看得出南宋當時元宵節盛況。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由于圓子團團圓圓,寓意美好,又是月圓之夜,元宵佳節,用湯煮就,甜美可口,漂浮水面,猶如玉珠,因而人們把圓子又形象地稱為“浮圓子”,比如南宋詞人周必大有詩《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嘗賦此,坐間成四韻》傳世。又因圓子是湯食,元宵節食用,因而又叫“湯圓”或“湯元”,南宋著名詞人白石道人姜夔的《詩曰》有:“元宵争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就是明證。

我們結合史浩和姜夔的詩詞,可以看出,在宋代,圓子,也叫湯元或湯圓,當時并不叫元宵,不過從史浩的詩詞中可知,當時的湯圓制作,和如今的元宵制作并無差別,因而宋時湯圓元宵是同一種食物。而如今南方流行的湯圓,不是采用篩搖,而是包餡,大概應該是結合唐代的“面繭”和宋代的圓子以後的改良吧,由于沒有确切資料證明,因而隻能說是在某種意義上宋代“湯元”隻是指如今的元宵。

三、元宵的習俗起源淺探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那麼,湯元被稱為元宵是何時呢?這在宋代以前尚未有發現,“元宵”一詞都是指元宵節。直到明代才出現食品元宵一詞,在明代萬曆年間宦官劉若愚創作的筆記《酌中志·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記載:“自初九日之後,即有耎燈市買燈。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者。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宮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

劉若愚的筆記對研究明代建築、習俗、人物、事件有着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從文中可以看出,在明代元宵和湯圓就已經南北叫法不同,不過制作工藝一樣,和如今元宵的制作完全相同。清代浙派詩人符曾(1688年—1760年)有首詩《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也可佐證。

依筆者猜測,在明清時期,湯圓元宵為同一食品,都是指現今的元宵,隻不過當時南方延續了宋代稱謂,依然叫湯圓;而北方逐漸把元宵節吃湯圓,省略成“元宵”一詞,兼之二者,因而出現南北叫法差異。至于現代南方湯圓制作工藝,遺憾的是,明清之時的資料都沒有記載,因而隻能存疑。

四、元宵和湯圓習俗的近代變革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在明清以前,元宵和湯圓雖然南北叫法不同,不過餡料大緻相同,成為元宵節必備食品,本來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和時令肴馔,不礙誰的事,然而到了民國時期卻發生轉變。

辛亥革命以後,推翻帝制,改元共和,民國政府宣布廢除舊曆,改用公曆,用民國紀年,并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1913年7月,當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内務總長的朱啟钤向大總統袁世凱建議“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于是在1914年1月1日變成“元旦”,而“新年”變成“春節”。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到了1915年,袁世凱複辟,登基為“洪憲皇帝”,袁氏親信認為即将來臨的“元宵”音同“袁消”,于新皇帝不吉,因而改“元霄節”為“湯圓節”,當時的北京警視廳通令全市賣元宵者,改“元宵”為“湯圓”,并在店鋪前書寫“湯圓”二字,以便利市民叫買。後來山西留日學者同盟會員景定成有詩諷刺:偏多忌諱觸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條。放火點燈都不管,街頭莫唱賣元宵。”

袁世凱再厲害也強不過命,坐了83天皇帝,迫于全國人民的反對而取消帝制,不久病死,因而“元宵”改名并沒有成功,依然是南北異名,北方依然叫元宵,南方按古時湯圓,至于有人說廣東“湯團”則是地方叫法,并沒有資料顯示袁世凱又改一次的記錄。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值得一說的是,袁世凱死後,民國軍閥混戰,蔣介石北伐成功後,也要顯示一番作為,先從“革風易俗”着手,于是在1928年12月8日正式釋出《中央對普用新曆廢除舊曆協助辦法》,強調全國推行公曆,并嚴禁使用農曆以及過春節。

然而老百姓卻不買賬,各過各的。公曆元旦冷冷清清,隻是衙門慶賀;舊曆新年,民間卻張燈結彩,對聯鞭炮齊鳴,于是轟轟烈烈的“革風易俗”運動,鬧了兩三年,最後不得不偃旗息鼓,并在1934年初,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承認 “對于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于幹涉”,民間又可名正言順地過農曆春節了。

五、小結

以上就是元宵節的習俗淺探,可以看出,食用湯圓和元宵早在宋代就已經蔚然成風,并且延續到現在,民國期間雖然袁世凱等強令禁止,不過畢竟文化習俗,傳統精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并非哪一個政權可以随意扭轉的。

元宵佳節,祝所有讀者節日快樂!祝中華文化傳承有序,源遠流長!

民間習俗考|元宵湯圓宋時有,洪憲民國也難變

(▲(宋)李嵩《觀燈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021/2/23榆木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