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元宵燈火燃
龍騰獅舞夜難眠
滿簾花影月三五
一碗湯圓情萬千
—雪花飄舞
元宵節(别稱: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日期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
其實呀,元宵節的傳統節日不止我們所知道的這一些,像廣東等地區還有拆利是(在廣州的習俗,新十五(正月十五)才可以拆利是,這樣可以得到長輩們完整的新年祝福)。

還有陝西等地區元宵節會有劃旱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闆,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于船中一樣,手裡拿着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元宵節除了吃元宵
還有其他元宵食物
小鐵帶大家去看看
其他地區元宵節
還有什麼美食吧
面條
似乎元宵節吃面條,與節日有點不符,其實也是祈求風調勻順之意。《儀徽歲時記》中就有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
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裡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着茶面下鍋做油茶也曰面茶。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面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是以正月十五捏豆面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業興旺。
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幹、油泡、川豆闆、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是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最後小鐵給大家
準備了一些燈謎
快來一起猜一猜吧
猜
燈
謎
一邊是紅,
一邊是綠,
一邊怕風,
一邊怕雨,
(猜一個字)
秋
尖尖長嘴,
細細小腿。
拖條大尾,
疑神疑鬼。
(打一動物名)
狐狸
左有十八,
右有十八,
二四得八,
一八得八,
(猜一個字)
樊
有兩個動物,
一個在水裡,
一個在山上 ,
鮮
身穿皮袍黃又黃,
呼嘯一聲百獸慌,
雖然沒率兵和将,
威風凜凜山大王。
(打一動物)
虎
最後呢,小鐵祝大家:願你在元宵節裡,找到幸福,找到歡樂,找到甜蜜,找到吉祥,找到美滿,找到金虎,找到福虎,找到财虎。元宵快樂!
大學生記者團新媒體部出品
責編 | 戚俊
校對 | 陳姝 熊雅婷
稽核 | 谷利成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