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作者:光明網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晚間,位于延慶賽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人聲鼎沸。中國選手闫文港取得曆史性突破,獲得男子鋼架雪車銅牌。這是中國選手首次在該項目中登上冬奧會領獎台。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在獎牌頒發儀式上。當日,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行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中國選手闫文港奪得銅牌。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雪車雪橇運動時速可達每小時130公裡,沒想到,新聞傳播的速度比這“更快”!我們“車橇小組”也迎來了高光時刻,大家的目光迅速聚焦于此。賽事圖檔稿及時發出後,得到廣泛采用。跟熱點賽跑,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履行國家通訊社的使命,是我們的不懈追求。

這次,新華社北京冬奧會攝影報道團隊不僅是國家奧林匹克攝影隊(NOPP),還是國際奧林匹克攝影隊(IOPP)。團隊陣容強大,報道工作強度也高。雪車雪橇項目攝影報道小組由姚劍鋒、江文耀、孫非和我組成,充足的人員配備使得我們能夠廣泛覆寫重要點位,深入挖掘拍攝角度。

中國選手闫文港參加的男子鋼架雪車項目,決賽階段有兩輪滑行,第一輪按成績正序出發,第二輪按成績倒序出發。這樣的比賽設定給了我們時間進行點位轉換。經過賽前交流,闫文港具有奪牌實力,我們認為需要調整以往分工,做了如下安排:第一輪拍攝選手起點出發、賽中滑行、終點抵達的畫面,第二輪則陸續集結在結束區,進行多角度拍攝。

為了保證發稿時效,大家分工協作,進行各項前期準備。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在比賽中出發。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抵達終點。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闫文港的奪牌離不開背後團隊的付出。同樣,“車橇小組”報道的順利進行,也是前後方團隊協作的結果。探館伊始,場館攝影經理就帶我們詳細踏勘場館點位,幫助我們快速熟悉賽場環境,無論是引導保障還是資訊服務,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目前賽程已過半,“車橇小組”除了正常賽事發稿,還根據編輯部的提示拍攝報道了《十二年後,他帶着堂兄的遺願征戰“雪遊龍” 》《堅定的夢想無可動搖,愛爾蘭雪橇手從零開始的奧運之旅》《鋼架雪車試滑員張京:希望能站在奧運賽場為國争光》等專題,呈現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格魯吉亞選手薩巴·庫馬裡塔什威利在比賽中(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愛爾蘭雪橇手埃爾莎·德斯蒙德在北京冬奧會女子單人雪橇比賽後(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張京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試滑(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速度與激情仍在“雪遊龍”上演,我們的鏡頭也将緊盯劇情發展。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闫文港在賽後表示,國家和團隊的保障,是他取得中國鋼架雪車項目曆史性突破的先決條件。他說:“感謝國家和團隊,投入這麼大,解決一系列問題,為我們創造了非常優越的訓練條件和訓練環境,非常感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賽後慶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在比賽後。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同樣,我們也想說,非常感謝。

身在賽場的我們,和闫文港有着相似的心情。正是新華社奧運團隊的保障,才使得我們能夠獲得優勢拍攝位置和便利條件。同樣,正是由于編輯和技術保障人員等不辭辛勞、夜以繼日地付出,才給了前方記者莫大的鼓舞和動力。也正是我們這個小團隊裡每個人的密切配合、緊密協作才有了大家一起戰鬥的熱情、一起搏鬥的信心、一起奮鬥的力量……

無以為報,就認真拍好每一張照片吧。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為了拍下闫文港在賽道裡滑過的瞬間,我帶了4台相機和6支鏡頭。

鋼架雪車太快了,極速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130公裡。站在彎曲的賽道邊,選手從眼前出現到消失,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在一輪滑行中僅有的拍攝機會裡,既要保證每位參賽隊員都有比賽時的畫面,又要實作畫面的創意和獨特性,确實難倒了我這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小同志”。

于是,我扛着4台相機和6支鏡頭上了賽道。我在賽道上尋找不同角度,架設了2台遙控相機,把必須保證的照片拿到。另外兩台相機分别裝上不同焦段的鏡頭,嘗試有難度和創意的拍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殷正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身處團隊之中,是最大的幸運。我們團隊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展現。“更團結”,不僅是競技場上的運動員,也是五環旗下我們的追求。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右)在比賽後和隊友殷正握手。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年前,朋友問我冬奧會要拍啥項目,我說是雪橇和雪車,朋友說:“那你作為一個從小在新疆長大的孩子,應該比較熟悉。”我一愣,心想:“雪遊龍”是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國内拍過這項運動的攝影記者也寥寥無幾,我怎麼會熟悉。看着我疑惑的目光,朋友補了一句:“不是馬拉雪橇比賽麼?”

這其實是包括雪橇和雪車兩個大項的比賽,雪車包括鋼架雪車和雪車兩個分項。最通俗的區分就是看動作:躺着比的是雪橇,趴着比的是鋼架雪車,坐在“殼子”裡比的是雪車。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在比賽中通過終點。當日,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行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中國選手闫文港奪得銅牌。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3日,德國選手勞拉·諾爾特在比賽中。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女子單人雪車比賽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4日,澳洲選手布裡安娜·沃克比賽中。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女子單人雪車比賽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4日,羅馬尼亞選手安德烈娅·格雷庫在比賽中。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女子單人雪車比賽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這三個項目并稱冬奧會三大滑行項目,平均時速超過120公裡,每項都号稱“冰雪F1”,在計時方面更是決勝于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

随着對比賽慢慢熟悉,我越來越覺得,這并不是簡單一閉眼、輸赢随意的運動。除了在出發時需要強大的爆發力,滑行階段還需要運動員在“貼地飛行”的同時保持高度的專注并保持平衡,團體比賽還需要團隊的配合。在這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内,處處都展現着技術。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賽後慶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我在現場·北京冬奧會|“雪遊龍”裡追雪車

↑2月11日,中國選手闫文港在終點慶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目前,我們與歐美國家在這個項目上的差距依然很大。但我相信,随着冰雪運動的不斷發展,中國的車橇運動員将取得更好的成績。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李尕、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賀長山、姚劍鋒、江文耀、孫非

來源: 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