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燈火”相傳!元宵佳節,在匠心與傳承中邂逅“福州式浪漫”

N海都見習記者 林涓

海都記者 徐錫思 毛朝青 文/圖

通訊員 鄭彬

節到元宵格外濃,不出十五不出年。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亦稱上元燈節。

元宵佳節,福州的“觀燈”習俗由來已久。在梁克家《三山志》中記載:“上元燈球。燃燈弛門禁,自唐先天(712)始,本州準假令三日。”福州“南後街一帶燈市極盛”,明代詩人謝肇淛(zhào zhè)提筆濡墨,如此歌詠閩山廟燈事:“春風懷故裡,火樹錦雲蒸。金粟峰前月,閩山廟裡燈。香塵秾似霧,绮陌直如繩。十載扁舟夢,栖遲竟未能。”

又是一年元宵節。如今的福州,大街小巷上燈火搖曳,霓虹燈輝灑落全城,元宵的氣氛随着各式各樣的花燈一起在街頭巷尾蔓延開來;市場内的元宵、年糕也十分走俏,街邊商戶都在緊鑼密鼓的包制中,來往的市民紛紛駐足選購……

“燈火”相傳!元宵佳節,在匠心與傳承中邂逅“福州式浪漫”

這幾天陰雨相伴、陰晴不定,卻無礙歡度元宵的喜慶。

風裡雨裡雲霧裡,各色元宵花燈暖了春寒料峭,讓人大飽眼福;種種元宵美食暖了衆生百胃,讓人大飽口福——千年以降,福州的元宵佳節民俗一直在傳承延續,記者走進市場更走近花燈和美食背後的人,呈現他們的點滴匠心福滿榕。

傳承:源自奶奶的老福州花燈記憶

左手食指粘上漿糊,來回輕撚三兩下,就把裁好的“花瓣”粘在了燈籠骨架上,不一會,空落落的骨架被五顔六色的花瓣填滿,一朵蓮花燈出現在謝善霖手中。

走進三坊七巷的黃巷46号裡,映入眼簾的便是成串的蓮花燈、小紅燈、飛機燈……各色各樣的花燈,無不透着喜慶祥和。而這些花燈都是出自傳統花燈手藝人謝善霖師傅之手。

謝先生在制作花燈

謝師傅說,因為“燈”與“丁”諧音,“送燈”寓意着“添丁”,是以每到初一至十五,外婆們都會上街給女兒或外孫挑選花燈,送上美好的祝福。

“我們一家三代都是做花燈的。”謝師傅告訴記者,在他10歲的時候,看見奶奶做花燈,就覺得做花燈很有意思,然後就跟着學,這一做就快五十年了。

“燈火”相傳!元宵佳節,在匠心與傳承中邂逅“福州式浪漫”

做好的花燈還需要挂起晾幹

守望:精巧細緻的手藝依然走俏

制作手工傳統花燈,需要用到紙、布、竹、木等諸多材料。“選材時,制燈的紙要求色白、透明,且不易破,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謝師傅說。

在和記者交談的過程中,謝師傅沒有一刻停下手上的活。雖然現如今各種電子花燈湧入市場,但還是有不少老市民對傳統花燈情有獨鐘。眼前的這隻綿羊燈,就備受市民青睐。

“燈火”相傳!元宵佳節,在匠心與傳承中邂逅“福州式浪漫”

綿羊花燈代表孝順

“綿羊都是跪着吃奶的,是以外婆就會買一隻綿羊燈給外孫,希望他們長大以後可以孝順。”說話間,隻見謝師傅用小剪子一點點将紙剪碎,再小心翼翼地粘貼在綿羊竹架上,以此來模拟羊毛的形态。

記者了解到,花燈的選材、染紙、搭支架……這一道道不同的工序都格外重要,就像這一隻看似簡單的綿羊燈,制作工序極為繁瑣,往往需要花費大半天的功夫——做花燈的準備工作,一般還要從夏天就開始準備材料,直到年關才能基本完成。等前期準備工作結束後,接下來才是最忙碌的做燈過程。

“做花燈需要耐心、要花很長時間,是以很多小輩不願意學。但真正用心制作的花燈,依然很緊俏。”謝師傅說,這幾天雖然遇到陰雨、生意會差點,但是一天做的一百多盞花燈依然銷售一空。

“燈火”相傳!元宵佳節,在匠心與傳承中邂逅“福州式浪漫”

老虎花燈和傳統花燈

“福味”:美食暖了衆生百胃

“元宵胚子是用糯米粉做的,水和糯米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好,隻有比例對了才能做出不黏牙、有嚼勁的元宵。”這是在肅威路市場旁擺攤的林阿姨做元宵的心得。

“燈火”相傳!元宵佳節,在匠心與傳承中邂逅“福州式浪漫”

傳統的年糕

每天早上五點起床、七點出攤,林阿姨制作元宵和年糕已經有二十年了,雷打不動。她說,制作手工元宵除了餡料選材要新鮮,制作工序也十分考究,尤其是制作元宵胚的這道工序。

“燈火”相傳!元宵佳節,在匠心與傳承中邂逅“福州式浪漫”

林阿姨的年糕市民很喜歡

雖然天公不作美,飄起了小雨,但手工現包的元宵和新鮮制作的年糕,依舊吸引了不少市民購買。剛剛購買了一盒手工元宵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在福州肯定要吃這個元宵的,手工做的味道更好!”陳女士說,正月十五吃元宵、年糕是福州人的必備“菜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