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們傳統節日“元宵節”。因為這是新的一年第一個月圓夜,是以也叫“團圓節”。又因曆代元宵節有觀燈、放燈和鬧花燈的習俗,故也稱為“燈節”。在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包括了用來觀燈猜謎的燈畫,還有張貼祈福的門畫、中堂畫。在年畫的傳統産地如北京、河北武強、山西晉南、蘇州桃花塢等地都生産不同品種的燈畫産品。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們傳統節日“元宵節”。因為這是新的一年第一個月圓夜,是以也叫“團圓節”。又因曆代元宵節有觀燈、放燈和鬧花燈的習俗,故也稱為“燈節”。舊時這一天常有民間“社火”在集市街頭院落表演獻藝,渲染節日氣氛。晚上到處燈火通明,舞龍燈、耍獅子、玩船燈、竹馬、鹭鸶、蚌殼、猜燈謎等各種燈市晚會遍及城鄉,傳統民間活動種類繁多。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百節年為首”。在傳統的春節期間少不了家家戶戶張貼年畫,這是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冬至當天要貼《九九消寒圖》,便于農民根據期間天氣情況預蔔來年豐收。“臘八”那天則要懸挂《三代宗親》《德宅芳春》家堂年畫,一般要設在祠堂之内或堂屋正中。臘月廿三日需祭竈、貼竈王。大年三十日貼春聯、換門神。正月初五“求财”張貼财神像,而正月十五這天則是正式的“求福”之日。花紙是大陸南方地區對年畫的習慣稱謂,而在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包括了用來觀燈猜謎的燈畫,還有張貼祈福的門畫、中堂畫。

一、謎式的燈畫

正月十五之日舉行的燈會活動,是春節期間首次進行的公共活動。“燈”是這一大型公共活動的主題。此日舉行燈會的習俗始于漢武帝祭祀“太一神”。在《藝文類聚》中記載:“史記‘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時到明。’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迹。”從那時起在民間建祠設壇,于正月十五日晚通宵張燈專事祭之。唐玄宗時代,元宵燈會期限延至三日,十四放燈,十六罷燈,并号令組織民間賽燈觀燈玩燈。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之後,又将放燈時限延至五天,十二出燈,正月十六日罷燈。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元宵燈會又延至九日,一般都于正月初八出燈,至正月十六日在會燈高潮中罷燈。通過燈會時限的發展曆史,可以看出燈會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1940年代老北京的花燈 圖檔來源:抗戰時期華北交通株式會社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1940年代老北京元宵節燈會中的紗燈 圖檔來源:抗戰時期華北交通株式會社

正月十五賞花燈是元宵節最熱鬧的活動。“三十的火,十五的燈”。賞花燈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元宵的燈形式多樣.有挂花燈、走馬燈、展冰燈等。其中花燈與走馬燈,都少不了燈中的畫。上元節看花燈,實際上在傳統燈會中觀賞的是燈畫,以及燈畫上的燈謎,即“猜燈謎”的習俗。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1940年代老北京紗燈 圖檔來源:抗戰時期華北交通株式會社

什麼是燈畫呢?已故著名民間美術學家、年畫收藏家王樹村先生在《民間美術》中提到各種各樣的燈彩——走馬燈、絹紗燈、畫舫燈等等,“其中有種絹紗燈畫,是畫在燈屏上的絹畫,故又稱燈畫。燈畫一般4盞為一堂,共16幅,也有24盞或更多為一堂。”燈畫中有《水浒傳》《聊齋》《紅樓夢》等戲曲小說題材。這類燈畫是将故事情節一環一環地表現在畫面上,屬于連環畫的形式,吸引觀賞者看完一盞接着看下一盞,直至看完為止。在已考的燈畫品種中,北京燈畫為最上乘,全為手繪絹本。京津地區都為達官顯貴,是以燈畫的制作也頗費心思。而一般的燈畫都是出自年畫作坊裡,通過版印套色或者版印手繪的方式制作完成。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梅開二度傳佳話 清代燈畫 絹本手繪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圖檔來源:《中國古版年畫珍本》(北京卷)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清代 燈畫 絹本手繪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圖檔來源:《中國古版年畫珍本》(北京卷)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嶽元帥奉命伐金 清代 燈畫 絹本手繪 王樹村藏 圖檔來源:《中國古版年畫珍本》(北京卷)

在河北武強地區,以印有戲出和配有各種謎語的薄而透明的畫紙糊成燈籠,懸挂于門口或大街兩旁,謂之“燈謎”,元宵節的夜晚供人們觀賞猜謎。而這種貼在燈畫,又叫“燈方年畫”。它一般兼有繪畫欣賞和文字燈謎兩個内容,可供元宵節時一邊賞燈,一邊猜。燈謎是貼在或挂在彩燈上的謎語,又叫“燈虎”,因為其内容一般較難,不易猜中,好像射老虎一樣困難,是以元宵節猜燈謎又被稱為“射燈虎”。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武強燈畫貼的挂燈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施公案 燈方年畫 清代 武強義興成畫店 武強年畫博物館藏

山西晉南地區的燈畫,是指專為貼在燈上的一種年畫,小巧精緻,有戲曲内容,也有花鳥魚蟲雅趣的内容。在宋金時期,平陽府(今山西省臨汾市)設定專門的出版機關,是以這裡成為當時的雕版印刷業中心。是以通過雕版印制包括燈畫在内的年畫應運而生。晉南地區的燈畫,多以當地蒲劇内容為内容,如《打漁殺家》《紫金帶》《高平關》《四郎探母》等。畫面線條粗細虛實、轉折頓挫,富有節奏,盡顯健勁有力的刀法,人物刻畫生動傳神與晉南廟觀壁畫如出一轍。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四郎探母》戲曲燈畫 墨色版印 清代 山西晉南地區

出處:王永豪編著《中國晉南戲曲版畫》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蘇州是明清兩代江南地區的刻版中心之一,也是生産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地方。“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就是描寫唐伯虎故裡桃花塢的詩句。在其年畫作坊裡也曾生産燈畫産品,其内容多以吉祥如意、招财進寶的神仙圖案為主,如招财進寶、天官賜福、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利市仙官等内容。在元宵節之時懸挂起來甚是應景。因燈籠的規格大多是固定尺寸,是以每幅燈畫的大小也是不變的,這為年畫作坊提供批量生産的條件。在江南地區尋常的百姓家用以貼在挂燈上,而在公共場所裡亦或是貼在走馬燈上。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吉祥如意燈畫之一 版印套色 清代 蘇州地區 (作者收藏 下同)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吉祥如意燈畫之二 版印套色 清代 蘇州地區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八仙燈畫 版印套色 清代 無錫地區

此外,在傳統民居院落入口的影壁正中,還貼有一張斜方形的年畫,叫“福字燈”。它是由福字發展而來的年畫品種。最先張貼在挂燈上面,并挂在影壁牆正中。在正月的夜裡透過燈光,可觀其美好寓意喜慶的畫面,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畫面豐富的一類年畫,直接張貼在影壁上或者現代房間入口的玄關裡。福字燈裡的吉祥圖案,多表現天官賜福(或洪福齊天)或長壽的南極仙翁,着重渲染多福多壽的喜慶氣氛。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壽星福字燈 版印套色 清代 北京地區

另外,還要介紹上海小校場木版年畫中專為西洋鏡制作的小畫,因為這一類年畫産品經常被認為是用來做走馬燈的年畫品種。實際上,不論它是否是燈畫,這些非常寶貴的民俗文化遺産,都是值得我們當代人認識并關注的傳統文化載體。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西洋鏡小畫 版印套色 清代 姑蘇王榮興畫店 上海小校場地區

二、“天官賜福”年畫:

如果說“求福”是春節期間必行儀式的話,那麼“天官賜福”年畫就是專為求福的那一類年畫。天官賜福之福非常多,被認為具有“百福骈臻”之勢。天官賜福年畫,為傳說中的天官頭戴展翅烏紗帽,身着紅地繡海水江崖紋錦花官服。蠶眉鳳目,直鼻長髯,雙耳垂肩。雙手展開一卷橫幅(诰封),上書“天官賜福”四字。有的還會在天官周圍飾以蝙蝠。天官是道教的神靈、道教傳說中的“三元大帝”之一,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傳說中,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天官降臨人世賜福,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在《梁元市旨要》中記載:“上元為天官賜福之辰。”是以正月十五正是被天官賜福之日。“天官賜福”年畫分為門畫、中堂畫兩大類。一般單張兩平尺左右的那種,是用于張貼在房門上的門畫,屬于特殊的獨座門神畫。還有懸挂在正堂之中具有六平尺大小的天官賜福中堂畫,供全家人祭祀祈福之用。在舊時中堂畫的繪制不僅僅在年畫作坊裡,還有許多民間畫師甚至著名畫家都曾為富貴人家繪制過大尺寸的天官賜福中堂畫。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天官賜福門畫 版印筆繪 清代 天津楊柳青地區

上圖門畫繪天官正面站立,膝下五個童子環繞,居中者雙腳各踩大元寶,雙手端捧金馬駒。在兩個大元寶中間穿插有一條墨藍色的錢龍。餘四子,有二子呈下蹲姿勢,手扶腳踩元寶的童子。另外二童子站在天官左右,各高舉一籃鮮花,其中可見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因花開四季,故也有賜福全年的寓意。而其中的金元寶、金馬駒與錢龍,包括五位兒童本身,象征賜以“富貴榮華”“五子登科”。此圖為供單扇門貼用的文門神,刻繪精美,風格華麗。

年味讀年畫|上元花紙:傳統元宵節裡的年畫

天官賜福中堂畫 版印筆繪 清代 天津楊柳青地區

上圖中堂畫中圖繪增福财神頭戴金翅天官帽,身着華麗的官服,懷抱如意,五绺長髯,面帶微笑。二童子服侍,後者舉扇,前者抱瓶,瓶中插有牡丹。合在一起有“平生富貴”“富貴如意”的寓意。此圖以藍色為底色,紅黃色更現得絢麗,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在當下防範新冠疫情期間,人們更想了解在傳統的元宵節,如何通過民俗活動進行防疫。這天除了外出逛燈會,看花燈之外,确實還有帶有防疫祛病功能的風俗活動。有些地方在正月十五晚上就有用燈照眼的習俗,就是用制作的面燈、蘿蔔燈等樣式的花燈,在家人眼前晃來晃去,并且口裡念叨着:“照照眼,不害眼……”認為這樣做了,全家人在一年裡就不會患眼疾。大陸大部分地區都有走百病(也叫“丢百病”、“脫晦氣”)的習俗。就是在正月十六日,一連幾天的觀燈活動結束後,離家走親戚,或隻在野外走走。河北一些地方稱“遊百病”,正月十六一大早,起來走去數裡,走的時候要佩戴柏枝,半路上把它扔掉,意為百病随柏枝一起扔掉,一年中無病無災并健康吉祥。

參考文獻:

[1] 姜彥文策展《謎式寓意——楊柳青年畫研究的一個視角》展覽畫冊.

[2] 邰高娣.清代北京民間燈畫的成因、題材與風格.藝術與民俗,2021(01):30-37.

[3] 劉金英主編.千年古縣——武強,河北美術出版社,2015.03.

[4] 秦學颀,趙靜主編.中國旅遊文化,格緻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1

[5] 王永豪編著,中國晉南戲曲版畫,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6] 鐘和晏.燈畫的民間藝術形象[J].科學大觀園,2010(14):36-3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