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今日分享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熱熱鬧鬧的歡聚、喜慶團圓的節日氣氛裡,傳承着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你大概沒有辦法真正領略古代中國元宵節的盛景,據說當時是“家家走橋,人人看燈”,華夏鬧元宵,天涯共此時有了确切的注解。就讓我們一起從古書畫中看看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元宵節的!

先來看看一張巨幅畫卷,該畫卷描繪了朱見深正月十五在皇宮裡慶賞元宵節遊玩的各種情景。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37x624cm

畫面中,從早至晚的各種節目,場面均有憲宗在場,其中演出、雜技、魔術、煙花爆竹及整山燈市等場面恢宏。畫中,還有在宮内設街市,模仿民間**俗放爆竹、鬧花燈、看雜的情景。圖中身着便服的朱見深坐在殿前圍帳中,侍臣們立于兩旁,殿上懸有彩燈,一派繁華。

相傳,明朝時期,每逢元宵節,百官便可放假十日。但昔日假期不同于今日,為了讓憲宗皇帝開心,大臣們得煞費苦心、絞盡腦汁玩花招,隻為逗皇帝一樂。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圖中第一段明憲宗坐在殿前的黃色帳篷下,頭戴黑色便帽,身着淺青色繡金龍袍,正在看太監、童子們燃放煙花爆竹。畫的右下角,一名太監正從一隻大木箱裡往外取爆竹,準備分發給大家。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畫面上的童子和太監表情歡悅,膽大的把煙花拿在手裡放,膽小的把爆竹放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去點燃。還有的孩子手捂雙耳躲在大人背後觀看。在一片熱鬧喜慶的氛圍中,憲宗皇帝面帶笑容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似乎非常滿意。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圖中第二段憲宗換上了金龍黃袍,他站在殿前石台的右側,慈愛地看着童子們,圍在貨郎車周圍。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貨郎車上琳琅滿目,頂蓋上挂着各色彩燈。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憲宗換上了金龍黃袍,他站在殿前石台的右側。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車上擺滿了孩子們喜愛的各種玩具和零食,惹得孩童們手舉銅錢不斷前來購買。貨郎車周圍,童子們拿着各種寓意吉祥的彩燈,其中象形燈象征太平有象,馬形燈寓意馬到成功,蟾蜍燈寓意蟾宮折桂,另外還有漂亮的螃蟹燈、兔子燈、仙鶴燈和官員燈。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圖中第三段描繪的是明憲宗身着淺黃色龍袍,正在欣賞化裝演出和各式雜耍,化裝演出的隊伍裡,有的扮作扛着毛筆的道士,有的扮作光頭凸肚的彌勒佛。

四個手拿刀槍劍戟的人騎在竹馬上,扮演《三英戰呂布》的戲文故事。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化裝隊伍後面是一個由外國使臣組成的獻寶隊伍,他們牽着瑞獸、扛着珊瑚,興高采烈向皇帝展示着進獻的各種寶物。另有敲鼓的、吹笛的組成一個樂隊,他們熱熱鬧鬧、浩浩蕩蕩走過殿前供憲宗皇帝檢閱欣賞。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在雜耍表演的右後方還有一座用松柏樹枝紮成的燈棚,據說它是仿照玉皇大帝巨鳌的形狀而建造的,是以稱“鳌山燈棚”,燈棚上挂着各式漂亮的彩燈,彩燈之間還有“八仙”往來穿梭,看上去非常喜慶。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圖中另一邊是雜耍表演,各種雜技演員各顯其能,做出各種驚險刺激的動作。他們有的鑽圈、有的倒立、有的表演魔術,令人目不暇接。這位躺在桌上的男子僅用一隻腳撐起一根細杆,杆的頂端站着一個光頭童子,他一手抓着杆子,一手搖旗呐喊,看得人膽戰心驚,而在底下撐杆兒的男子卻悠閑地吹起了笛子,一副藝高人膽大的模樣。為雜耍表演助興的是一支樂隊,他們敲鑼打鼓,呐喊助威,好不熱鬧。

今日分享|古代畫家筆下的元宵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