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清皇帝與大運河的那些事兒|專欄「發現大運河」

作者:北京紀事
明清皇帝與大運河的那些事兒|專欄「發現大運河」
明清皇帝與大運河的那些事兒|專欄「發現大運河」

本文刊載于2022年2月刊,原标題:《北運河流域的帝王傳說》

北運河流域的民間傳說中,帝王傳說的數量與類型都較為豐富,其中又以清朝帝王的傳說最具典型性,集中反映着封建統治及部分帝王在運河沿岸群眾心中的印象。北運河流域帝王傳說的興盛,既與運河開鑿的曆史息息相關,又得益于其貫穿京津冀的獨特地理位置。帝王傳說的生成是皇城文化、運河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結合的産物,為解讀北運河流域群眾的生活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明清皇帝與大運河的那些事兒|專欄「發現大運河」

朱棣:四方征戰中的帝王‍

明朝朱棣曾被封為燕王,統治北京地區。“靖難之役”後朱棣奪取政權, 又将都城遷至北京。他沿運河南征北戰時所停留的多個城市,至今仍流傳着有關朱棣的傳說:

香河縣城異于其他縣城之處即城外沒有迎送官員的十裡長亭。傳說因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曾經駐于香河城, 還打算在此建都,并在周元鑄币。後都城雖西遷北平,但朱棣畢竟登上了皇帝寶座,皇帝住過的地方,還用得着迎送官員嗎?故此香河城外沒有迎送官員的場所。

明清皇帝與大運河的那些事兒|專欄「發現大運河」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

在有關朱棣的傳說中,劉伯溫作為他的輔佐軍師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為中國曆史上重要的“箭垛式”人物,劉伯溫與諸葛亮類似,都被賦予了“智多近妖”的特點。傳說中的劉伯溫不僅具有超人的智慧,能幫助明主平定天下、一統社稷。同時, 他也被賦予了超凡的法力,能通過玄妙的風水、天象的變化預知事物發展的程序,甚至能夠以一己之力戰勝超自然的事物:

元朝末年,朱洪武(元璋)在南京坐了天下,派大将徐達、常遇春打進了北京城,趕跑了元順帝,然後就班師還朝了。誰想元朝剩下的枝枝蔓蔓還是不死心,三天兩頭越過邊牆來搗亂,弄得老百姓過不上一天消停日子。朱洪武也算是一個有道明君,當下封四兒子朱棣為燕王, 挂帥掃北,派軍師劉伯溫随軍出征。

這時候,朱洪武的大太子已經戰死,朱洪武想叫他大孫子接班當皇帝,其他幾個兒子都是挺斯文的,就是四兒子有點歪毛淘氣,是以把他打發出來掃北,一是解了老百姓的苦,二是去了他一塊心病,省得瞎操神。

燕王有劉伯溫幫着,一路上收了五火神,建立了神機營,打了不少勝仗,一直順順當當。誰想打到香河縣,錢糧供給不上了, 燕王也不想走了。他把大營紮在香河城裡, 把軍師找來商量商量,就要在香河建都。劉伯溫一聽就急了,元朝的殘渣餘孽沒掃淨,這是禍害啊!再說香河一不挨山,二不靠水,将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是光等着挨打呀。燕王這個人挺傲,這些話他是聽不進去。劉伯溫說:“待為臣掐指算來!”劉伯溫嘟嘟哝哝默道了幾句,說:“不行。”燕王忙問:“怎麼不行?”劉伯溫說:“建都在香河,天下七分富人,三分窮人,我主江山不牢。”燕王一聽沒轍了,問劉伯溫:“依你怎麼辦?”劉伯溫說:“開爐鑄錢, 然後兵發幽州。”“鑄錢上哪兒找銅去?” “香河城南有座靈芝寺,寺内有三尊銅羅漢,可以把它化了鑄錢。”

除香河縣的傳說外,在北京“高亮橋”的傳說中同樣有着劉伯溫輔佐朱棣,派遣高亮攔截龍王的情節。在朱棣的傳說中,運河是其調兵遣将、運輸糧草的重要管道,傳說也是以帶有更多戰争的情節,有尚武之風。相比之下,清朝皇帝則多沿運河南下巡視江山、遊覽祖國各地的山水風光,體驗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情。

康熙、乾隆:太平盛世下的帝王‍

在清朝的帝王傳說中,康熙與乾隆是最為重要的角色。據史料記載,康熙與乾隆都曾多次下江南遊曆,并在沿途留下了豐富的傳說。其中,康熙與桃花古寺的傳說傳頌較為廣泛:

康熙二十八年( 一說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康熙帝由江浙巡幸回銮。時值草長莺飛,報春的桃花正在盛開。康熙帝乘龍舟沿大運河北上,行至天津以北, 即将進入北京地界的時候,想到這次巡幸即将結束,康熙帝不由得出艙觀望,卻一下被吸引住了:隻見岸上一座紅牆碧瓦的古寺, 寺中桃花盛開,紅燦燦猶如升起一片雲霞。康熙帝心有所感,提筆填寫了一首《點绛唇》:

再見桃花,津門紅映依然好。

回銮才到,疑似兩春報。

錦纜仙舟,星夜眄辰曉。情飄渺。

豔陽時袅,不是垂陽老。

浙江的桃花讓康熙帝在春的生機中欣然登舟,而旅途即将結束時又一次見到盛開的桃花,大自然仿佛在用這種兩次報春的方式表達對康熙帝的擁戴。這就難怪康熙帝在桃花寺“再見桃花”的時候, 便難掩心中的喜悅之情了。

明清皇帝與大運河的那些事兒|專欄「發現大運河」

康熙畫像

康熙帝的這首詞一出,遊人士子争相傳閱,桃花寺于是名聲大振。

康熙與桃花古寺的傳說既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不帶有寓言性質,這則傳說固然是對桃花古寺悠久曆史的贊頌,但其情節構成卻與前文所引朱棣的傳說大不相同。二者的差異恰反映着地方性知識生産過程中不同身份主體的參與對傳說的影響。若将朱棣征戰的傳說視為群眾長久生活中創造而出的故事,那麼桃花古寺的傳說則更多帶有民俗精英(尤其是當地的文人墨客)創作的痕迹,是更符合文人審美意趣的藝術創作。

乾隆的傳說與康熙頗具相似性,但其内容卻更為廣泛,傳說情節也更為多樣。在風景優美的桃花古寺中同樣流傳着有關乾隆的傳說:

傳說有一次乾隆南巡回銮, 天色已晚,便住在桃花寺,不想突然生病。禦醫多次診斷用藥均不見效,急壞了随駕的王公大臣。寺廟住持“六和尚”詢問之後, 從大殿的橫梁上掐下一塊幹草加入藥内,乾隆帝服後龍體大安, 傳旨問六和尚用的什麼藥。六和尚向乾隆帝講述了一個奇異的故事:寺裡養了幾隻生蛋的母雞, 每次生完蛋,母雞都會咯咯啼叫, 六和尚便可從雞籠裡撿回熱乎乎的鮮雞蛋。然而有幾次聽見雞叫, 卻沒有撿到雞蛋。細心觀察發現, 原來雞蛋是被一條大蛇偷吞了。這條大蛇吞掉雞蛋之後,每次都會爬到寺廟後門檻上将雞蛋蹭破, 将皮吐出。六和尚想出了一個治蛇的辦法,他用漢白玉石頭磨出了一個石蛋,泡在熱水裡,等到母雞下蛋剛叫第一聲時,馬上用石蛋換出雞蛋。大蛇吞了石蛋後, 在門檻上左蹭右蹭也蹭不破,隻好鼓着肚皮爬走了。六和尚想看看這條蛇怎麼吐出石蛋,便跟在蛇後面。隻見大蛇爬到北運河邊的草叢裡,圍着一棵高草蹭後走開。第二天,大蛇又出現了,肚子裡的石蛋沒有了。六和尚覺得高草一定是靈丹妙藥,于是拔下來,懸挂在大殿的橫梁上。沒想到正好在乾隆帝這裡派上了用場。

乾隆與桃花古寺的傳說顯然更具傳奇色彩,豐富的情節也更能引起人閱讀、聆聽的興趣。在這則傳說中,乾隆的形象也更為豐滿,當被寺廟中的和尚救治後, 他提出要賞賜和尚,和尚婉拒後, 乾隆“下旨各大茶莊無償提供上等好茶,大茶棚的一切開銷,均由國庫開支。因而,大茶棚就成了‘皇帝棚’”。

相較于征戰四方的朱棣,乾隆治下的清王朝展現出繁榮與安定的景象,有關這一時期的傳說也多表現出以表面平和的語言類遊戲作為鬥争的媒介。“對對子” 作為中國傳統的語言類遊戲一直得到群眾的喜愛,同時,群眾也認為高居廟堂的皇帝同樣應熱衷于此類遊戲,因而将“對對子” 的情節多次置于傳說中。傳說中的乾隆常因自己的文學底蘊沾沾自喜, 并忍不住向文武官員炫耀,作為賢臣、智者的劉墉則以更為高超的技藝将乾隆提出的難題紛紛解答。君臣間互相比試的過程,一方面反映出乾隆年間穩定、和諧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也展現出擅長語言類遊戲的民俗精英(以說書藝人為代表)對傳說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與普通群眾、文人墨客相同, 都是參與地方性知識生産的重要主體。

乾隆與劉墉的傳說并不局限于文字遊戲上的比試,作為賢臣角色的負載者,劉墉同樣承擔着勸誡帝王不要過于貪戀财富、美色, 專注于江山社稷的責任。在運糧河的傳說中劉墉勸誡乾隆,運河已然是大清、北京的财富之源, 不要再想着侵占财主的寶物;紅廟的傳說中,劉墉設下計謀使乾隆意識到沉迷于美色的危害,馬上回京處理公務。透過這些傳說不難發現,群眾心中乾隆王朝的鼎盛離不開賢臣的輔佐,而乾隆則被認為是貪歡享樂的帝王,隻有在賢臣的鞭策與谏言下才能專心于朝政,保障國家的安定平和。

慈禧:大廈将傾時的帝王‍

康乾盛世是封建王朝最後的餘晖,随後到來的是外國列強以槍炮叩開中國國門,大肆掠奪國家财富的屈辱曆史。在大清的江山搖搖欲墜時,慈禧太後執掌朝政,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帝王”。曆史的記載與傳說的記述中,慈禧的所作所為令當時中國的各個階層都感到失望而氣憤。“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無論是慈禧對外國列強的态度,抑或是她肆意揮霍國家财富,滿足一己私欲的行為都使中國的仁人志士感到憤慨。

明清皇帝與大運河的那些事兒|專欄「發現大運河」

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後

北京城内流傳着諸多與慈禧有關的傳說,而在大運河文化帶中,慈禧的傳說集中于昆明湖附近,圓明園之内。這座斥巨資修建而成,又在戰火中變為廢墟的皇家禦苑,正是慈禧太後沉迷享樂、肆意揮霍的寫照。在傳說中, 慈禧太後對中國人盡顯威嚴,而對外國人卻唯唯諾諾,甚至中國人在比試中赢了外國人後都不敢為國民主持公道:

克勞斯又羞又氣,兩隻怪眼瞪着西太後發愣。西太後怕得罪洋人,馬上命人叫花匠把銅椅扛回來,送給克勞斯。

花匠見西太後說話不算數, 一聲不響地扛着銅椅走向了湖邊。這神力驚呆了山上所有的人, 誰也不敢攔這個大力士。

隻見花匠一口氣把銅椅扛到了昆明湖邊,轉過身來對着西太後和洋人笑了幾聲,撲通一聲把銅椅扔到湖裡。

克勞斯氣得哇哇怪叫,大聲責備西太後叫“瘋子”戲弄他這個貴賓。西太後為了讨好洋人, 命一員武将搭上箭,把花匠射死了。

後來西太後命人在昆明湖裡打撈了七天七夜,也沒有撈到銅椅。有人說看見頤和園南湖島上的龍王把銅椅搬走了,有人說看見花匠在一天夜裡扛着銅椅上了天。不管怎麼說,反正現在銅亭裡隻有銅桌,沒有銅椅了。

傳說中的慈禧太後(西太後) 面對洋人的無禮絲毫不敢動怒, 甚至願意為讨好洋人殺掉花匠, 足可見群眾在塑造慈禧形象時憤怒與不滿的情緒。群眾面對外國列強的入侵,既厭惡統治者的無能,又為“天生神力”的花匠無法施展拳腳而感到可惜,最後隻得用奇幻的想象為花匠安排了一個美好的結局。在民間傳說中, 與洋人相處時的慈禧太後處處忍讓,但面對國内百姓的慈禧太後卻仍然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讓國内的大小官員都十分畏懼:

據說英法聯軍燒毀了清漪園, 光緒年間,慈禧異想天開,想在半山腰裡修一座銅亭子。

可那時候國弱民窮,國庫空虛,到哪兒籌措這批款子呢?大太監李蓮英獻策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還不是取之于民麼!” 慈禧一動腦筋,想出了個絕招兒。她傳下禦旨:在頤和園東門外擺下九口大缸,凡是出入東門和路過此地的官兵臣民,一律在缸裡投放一枚銅錢,投入得越多,就表示對朝廷越忠。

這個旨意一傳下來,就苦了附近的窮老百姓,有的人隻好走冤枉路繞過東宮門,有的人不得已投進一枚銅錢;那班逢迎拍馬的滿漢大臣們,把銅錢整袋整袋地倒進缸裡。不滿一年時間,那一枚一枚的制錢、銅子兒,就填滿了九九八十一口大缸。一過秤, 超過了四十萬斤。

慈禧太後命人把銅錢運到山上,修鑄銅亭子。在立四角的柱子時,不知怎的,剛要樹起來, 就倒了,三番五次都立不穩。慈禧傳人請來了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說得有兩對童男童女作犧牲品才能造好銅亭。手毒心狠的慈禧,找來一幫和尚誦經三天, 又差人到海澱街上抓來四個童男童女,往他們肚子裡灌滿了水銀, 埋在四根柱子底下,用漢白玉雕砌了一個須彌座,這才把亭子修鑄了起來。

面對國家的日益衰敗,慈禧仍然用自身的權力搜刮民脂民膏以滿足一己私欲,傳說文本中大清的江河日下與慈禧日益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聽衆與讀者自然為慈禧的昏庸統治感到憤怒與無奈。慈禧傳說的生成是特定時期曆史記憶的流傳:群眾将對統治者腐敗懦弱的憤怒、對有志之士難以施展抱負的遺憾與中華民族屈辱的近代曆史相結合,使傳說突顯了強烈的時代特色。帝王傳說的生成是地方性知識生産的過程,頤和園流傳的諸多慈禧的傳說不僅将曆史人物與地方景觀相結合,解釋了地方風物的來曆,更為頤和園增添了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化底蘊。當人們遊覽頤和園秀美的山水、巧奪天工的建築時,慈禧的傳說提醒人們切莫過于貪戀美景,也不要忘記中華民族曾飽經戰火洗禮的曆史。

明清皇帝與大運河的那些事兒|專欄「發現大運河」

總而言之,北運河流域的帝王傳說是多主體共同參與進行地方性知識生産的過程。在塑造帝王形象時,文人墨客、民俗精英、普通群眾共同參與其中,以曆史與藝術的雙重邏輯,用不同方式講述了地方的曆史與帝王的事迹。從功能角度講,帝王傳說常被用于增強地方認同感。同時, 傳說也是群眾銘記曆史,宣洩情感的重要方式。傳說中帝王與臣子的互動是塑造帝王形象的重要手段,對明君與賢臣的塑造也反映着群眾對國家海晏河清、盛世長安的期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