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作者:新京報

2月13日,鑼鼓聲響徹通州區漷縣鎮馬頭村的大街小巷,“歡喜迎冬奧,民俗鬧元宵”,漷縣鎮首屆“民俗文化節”在虎年首場瑞雪中拉開帷幕。新京報記者 王巍 拍攝 制作

伴随陣陣鑼鼓聲,兩條20多米長的“巨龍”騰空起舞,“從服裝到妝容,再到動作與吆喝,一整套下來都是有講究的。”71歲的張守權從小就跟着村裡的老師傅一起學習舞龍和小車表演。作為北京馬頭村運河潞燈會的老藝人,每逢春節、元宵節,都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鑼鼓響起來,大龍舞起來,小車‘開’起來,才有過節的氣氛。”

2月13日,鑼鼓聲響徹通州區漷縣鎮馬頭村的大街小巷,“歡喜迎冬奧,民俗鬧元宵”,漷縣鎮首屆“民俗文化節”在虎年首場瑞雪中拉開帷幕。大運河河畔最具特色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張莊村“運河龍燈會”,以及正在申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馬頭村“運河潞燈會”,各種融入了冬奧元素的民俗文化表演,點燃了大運河畔古老村落濃濃的節日氣氛。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民俗文化節上,濃濃的節日氣氛。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村民舞龍鬧元宵兩大龍燈會各有傳承

兩種不同的“龍”,是整個漷縣鎮民俗文化節最熱鬧喜慶的表演環節。其中,藍色的“運河龍”來自張莊村的龍燈會,金色雙龍來自馬頭村的潞燈會,各有各的特色與傳承。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兩種不同的“龍”,是整個漷縣鎮民俗文化節最熱鬧喜慶的表演環節。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張莊村運河龍燈會非遺傳承人謝兆亮介紹,藍色雙龍在北京曆史上非常罕見,也被譽為“運河龍”,是村民對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期盼。運河龍燈會每逢年節都要“起會”,也叫“走會”,祈福迎祥。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張莊村的藍色雙龍曾去過很多地方,就在最近,藝人們還參加了多場喜迎冬奧主題展演活動。

“龍繞沙灘喽…”在馬頭村潞燈會的龍車會裡,則是另一種套路。雙龍在離地面一尺左右盤旋,時急時緩,然後“雙龍翻身”,龍頭高昂似沖天騰飛狀,突然疾速俯沖下來,再繼續首尾相接,呈圓形拖地金旋,圍觀的村民們便連續高呼:“龍繞沙灘喽”。

這種吆喝有獨特的曆史背景。張守權解釋說,馬頭村地處大運河畔,過去沙灘河坡土地貧瘠,降雨時水存不住,沙灘土地成了世代貧苦的原因,“龍繞沙灘”表達了那時村民祈望龍降甘露、沙灘地也能豐收的夢想。

此外,潞燈會還有一個獨特形式,就是花車與舞龍的“相遇”與結合。

穿着彩色大褂,拿着扇子,70多歲的李宗義是馬頭村“小車會”團體裡最年長的一個,但身體的靈活度絲毫不輸給年輕人。李宗義介紹,曆史上馬頭村運河潞燈會的“小車會”和舞龍曾是分開表演的,“過去龍就是龍,車就是車,龍和車編排到一起之後變成了‘龍車’,後來又更名為運河潞燈會,距今也有百年曆史了。”

多檔花會重聚再現古村繁華

除了龍燈會,馬頭村小車會也有着特殊的故事背景,源自明朝一家五口推着小車沿運河北上逃難時發生的傳說故事,最後的落腳處就是馬頭村,這裡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人,不欺生。李宗義說,“故事以秧歌的形式,通過幽默、滑稽的表演手法,再現傳說裡的情節和人物心理狀态,主要是傳揚助人為樂、懲惡揚善的俠義故事。”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熱鬧的小車會。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馬頭村運河潞燈會,是古時店鋪慶典、廟會、春節拜廟等習俗流傳下來的花會形式之一。

“年俗裡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馬頭村村主任麻鑫坤告訴新京報記者,馬頭村曆史悠久,為古時交通要道和漕運必經之地。遠在遼代,村北運河邊就建有碼頭與店鋪。明代漕運達到鼎盛時期,因村北的運河碼頭處河面很寬,水很淺,隻有河中心水深處很窄的地方可以行船,為了優先保障漕船、官船和驿船等行駛,民用商船隻能在淺灘處兩側等候。

麻鑫坤介紹,由于民船運載的貨物中有些怕變質,諸如南方水果等急于銷售,商民們幹脆就在船靠岸停泊的地方擺起攤,年長日久,市場日益繁榮,吸引了四面八方商客到此做商品買賣交易,很多遠道商家為了便于經營,索性在此搭建房屋定居,是以,現馬頭村所在地就搬來了數百家商戶在此開店鋪安家,形成了村落。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市民參與現場搖元宵活動。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運河潞燈會就起源于這段漕運興盛時期,各商家店鋪為了擴大宣傳力度,紛紛組織成立各種花會,在店鋪開業、慶典和各廟會期間,舉行各種花會表演,吸引百姓觀看,進而擴大店鋪知名度。曆史上,每年正月初一開始,小車會、龍燈會、高跷會、跑跷、旱船等十幾檔花會都聚集到馬頭村。

而這屆文化節,大運河畔曆史上的多檔花會就重聚馬頭村,再現了古商業村落的繁華熱鬧。記者注意到,除了龍燈會、小車會,還包括大香儀村大秧歌、吳氏太極,現場還有漷縣龍莊絹花、靛莊景泰藍花絲、後尖平手編笤帚、靛莊通草花、長淩營淩雲雕漆等民俗産品在現場展賣。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民俗文化節上,正在進行太極表演。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為傳承而堅持的老藝人

近年來,漷縣鎮各類民間民俗活動蓬勃開展。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享譽四方,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這項古老技藝最早可以追溯到1834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四年。漷縣鎮張莊村第一書記傅程豪介紹,“運河龍燈”是大運河河畔最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是北京市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憑借這張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招牌,張莊村被評為北京市傳統文化村落。

春節、元宵節是花會藝人們最忙的時候,雖然演出不斷,但包括李宗義、倪德海、謝兆亮在内的老藝人們也都面臨着一個困境——老藝人們演不動了,但因為不想斷了傳承,老藝人們還在堅持。

“龍翻身”“單挑龍把”“龍打挺兒”……“當年,運河龍燈會盛行,分布在沿河村鎮,僅通州區就有馬駒橋鎮的西店村、西集鎮金各莊村和漷縣鎮的軍屯村、馬頭村、長淩營村及張莊村。”57歲的謝兆亮介紹,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已有近190年的曆史,藍色雙龍是他們的特色,表演套路更是花樣繁多。“這大龍都是老藝人一針一線縫制的,四個人至少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縫制完成。”看着手中已經舞動了20年的“運河龍”,謝兆亮說。

謝兆亮打小兒看着父親舞龍、做龍,耳濡目染接過了這門手藝。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運河龍燈會30多個藝人平均年齡都在60歲左右,謝兆亮盼望着,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

百年運河潞燈會正申請區級非遺

不僅是張莊村,馬頭村的舞龍與小車會這兩年也開始重制興盛。

據悉,自2019年起,馬頭村黨支部非常重視運河潞燈會的發展和傳承情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和宣傳,并開始召集更多的年輕人跟着老藝人學習舞龍技術。“其實,馬頭村潞燈會已正式更名為‘馬頭村運河燈車老會’,目前正申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麻鑫坤透露。

漷縣是一個有着2000年曆史的古鎮,傳承悠久、底蘊深厚,自然風光與人文資源相容并蓄、交相輝映,既有婀娜婉轉、濤聲帆影的大運河,又有風光秀麗、綿延至今的漷州八景,也有張莊運河龍燈會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看不完的民間藝術,道不盡的民俗民風。文化節上,漷縣鎮黨委書記郭楓表示,舉行“歡喜迎冬奧,民俗鬧元宵”第一屆漷縣鎮民俗文化節,目的就是進一步發揮曆史文化在漷縣經濟發展中内在驅動和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建設曆史名鎮,同時也以全民健身的實際行動喜賀冬奧盛會。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影 王巍

編輯 唐峥 校對 郭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