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傳承保護角度談一談大運河文化帶<一>

作者:文創路線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裡程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串起北京、洛陽、杭州等古都,溝通黃河、長江、海河、淮河、錢塘江,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和諧進步與長期繁榮,大運河可謂是“活着”的文化,終于在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了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而将如此宏偉的“文化遺産”“活化”,自然也就成了新的時代命題。

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改委聯合釋出了《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引導大運河文旅融合從野蠻生長走向規範發展,從各自為政走向統籌協調,從同質競争走向因地制宜。由此便為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和發展立下了基礎,但跨越8省(直轄市)35市的文化帶,分布着27處世界遺産河道和58個世界遺産點及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可想而知是個多麼龐大的工程!

PART 01

困難

從傳承保護角度談一談大運河文化帶<一>
從傳承保護角度談一談大運河文化帶<一>

大運河對中國文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在實際“活化”過程中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其一便是上述提到的,“可想而知是個多麼龐大的工程”,不同時期和不同形态的遺産資源疊加交錯,數量多,且還未全面普查和系統梳理,碎片化的保護尚且艱難更别提文化帶的融合和發展。

其二,所牽涉的管理部門衆多,這是所有線性文化遺産都有的問題,這個問題都可以把落地時的“有心無力”發揮到極緻,長效保護機制不完善,碎片化保護現象突出,哪怕是各地一系列相關政策出台,這個現象還是存在。

其三,大運河作為整體文化遺産吸引度不夠高,無論是整體還是碎片式文化遺産展示不足,哪怕是生活在運河文化帶上的大衆,也隻對宣傳高的本地文化遺産有所了解,更别提整體的運河文化。

PART 02

傳承保護

從傳承保護角度談一談大運河文化帶<一>
從傳承保護角度談一談大運河文化帶<一>

運河文化帶頂層設計的龐大勢必會導緻落地的困難,私以為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從前期看來,“傳承保護”是最為重要的,首先得确定有哪些文化遺産是可以發展且聯合發展的,《規劃》就明确了“科學規劃、突出保護”的原則,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文化遺産、河道水系、生态環境保護為重點,提出“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态環境保護修複”等重點任務。

但“傳承保護”的意思也并不是得像西安一樣建個大唐不夜城,新時代下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并不是要穿越曆史回到過去,而是要在功能重構的基礎上賦予文化遺産當下的意義,像是今年國慶,湖北、江西、湖南三省開辟了長江中遊八條跨省旅遊線路,,其中就有一條涵蓋了大别山、井岡山、韶山和瑞金,讓遊客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黨史教育和紅色精神的洗禮,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這就是在傳承保護下聯合發展的典型例子。

PART 03

各方合作

從傳承保護角度談一談大運河文化帶<一>
從傳承保護角度談一談大運河文化帶<一>

文化帶的建設勢必逃不開各方的合作,雖然這一點在現在實際建設中還不突出,但對激起各省市圍繞大運河相關文化遺産的排查、傳承和保護卻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大運河申遺确定的58處遺産點分布在27座城市,江蘇以6個城市擁有7個遺産區、22處遺産點入選,成為運河遺産資源最密集的省份,饒是這樣,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發言仍舊将“從更大範圍對文化遺産進行保護、傳承、利用”放在首位。

黃村文化創意産業園身在大運河江蘇段文化帶,積極通過自身優勢融入文化帶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運河江蘇段生态保護凸顯出“生态+特色”理念,而黃村文化創意産業園也正在着力打造成“開放型、生态式、園林般”的文化創意産業園,構築南京文化創意産業發展高地。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蘊含着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和曆久彌新的精神力量,其意義足夠成為中國對世界的名片,國家對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視也足夠說明這一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大運河文化帶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