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廈門寶藏》講述曾山遺址背後故事,帶你看宋代廈門人家的“四室一廳”

今年央視春晚舞台上,一眼入畫的國風舞蹈《隻此青綠》美出了新高度。舞蹈演員們用高難度動作“青綠腰”演繹層巒疊嶂,演活了《千裡江山圖》,讓無數觀衆對氣韻古樸典雅、生活豐富多彩的宋朝産生美好想象。在廈門有一處大型宋代村落遺址,可以穿越時空回望宋代的廈門風采。春節期間市博物館在移動電視推出的16集《廈門寶藏》,其中就有關于這個遺址的故事。

《廈門寶藏》講述曾山遺址背後故事,帶你看宋代廈門人家的“四室一廳”

遺址清理現場

《廈門寶藏》講述曾山遺址背後故事,帶你看宋代廈門人家的“四室一廳”

曾山宋代居住遺址水井清理

《廈門寶藏》講述曾山遺址背後故事,帶你看宋代廈門人家的“四室一廳”

菱格形鋪法

為廈門規模最大的考古發掘 重制閩南大厝風采

春節期間,市民在乘坐公交、地鐵或BRT時,就能看到市博物館推出的16集《廈門寶藏》,其中有一期講述了曾山遺址的故事。

遺址位于翔安區馬巷鎮山亭村,2008年起廈門市博物館對其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據介紹,這是廈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也是福建沿海一次重要的古代村落遺址考古發現。現場發現和清理了10座宋代房屋基址、兩口水井、5個灰坑,采集了各類文物标本1000多件。這些遺迹和文物證明了這裡曾是宋代閩南人聚居的、完整的村落。

從遺址考古情況來看,宋朝已有廈門人住上了四室一廳的紅磚大厝。廳堂居中,兩側各有二間對稱的房間,俗稱“四房看廳”閩南大厝。前廳用于家族聚集活動和供奉祖先,在這裡發現了香爐和燭台等供器。後軒是專門的儲藏間,這裡發現了整齊堆放的紅瓦,是修補房頂的備用材料。這樣的廳房布局和今天的閩南傳統紅磚民居基本一樣。

排水管網見證科學規劃 鐵犁網墜證明廈門地位

遺址的房子裝修很講究,客廳地面鋪設了專門定燒的紅色方磚,閩南語俗稱 “尺二磚”,采用的是閩南古厝沿用至今的菱格形鋪法。在廳堂前的廊道發現有圖案精美的蓮花紋大方磚,展現了閩南古厝重點裝飾建築門面的特點。

此外,有的建築帶有廚房,擺放了許多大缸、壺罐等瓷器,有的配套了水井、水池排水管網系統等生活設施。這些都說明了當時村落的規劃設計已相當科學合理,人們也有很高的審美觀念。

遺址中發現的水井中,有一口磚砌深水井,井底距現今地面至少有8米多深,整個井壁用紅磚逐層錯縫疊砌築成,留下大量空隙,既能起到加強和支撐作用,也有利于地下水滲入井内。水井所用都是水波紋磚塊,顯然是專門燒制的,這些都說明宋代廈門人的打井技術已經十分高超了。井底還發現了瓷罐、瓷壺等汲水器,說明這是一口飲用水井。

從曾山遺址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宋代廈門人的聰明才智。村落坐落于曾山南坡,背山、面海、向陽,既便于耕種也能就近捕撈,雨季防澇、冬季禦寒,非常适合居住和生活。遺址中出土的三角形鐵犁,用于撒網捕魚的陶網墜,反映了當時農業和漁業的發達。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的廈門已是閩南經濟重鎮,為明清以後及近現代進一步發展成為大陸東南沿海中心城市和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 通訊員 宋葉 圖/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