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鐵帽子王去世後被火化,讓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達幾噸的寶貝

清初有一位鐵帽子王,他死後被火化,可是在建國後的一次施工中,這位王爺的墓中出土的一件“巨大”的寶物,掀起了考古學界不小的波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件寶物又是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清朝鐵帽子王去世後被火化,讓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達幾噸的寶貝
清朝鐵帽子王去世後被火化,讓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達幾噸的寶貝

1970年時,由于國家建設的需要,京城開始大建高樓大廈,一派欣欣向榮的場景。在城市的規劃圖中,朝陽區架松村也在籌建之列,故此,當地的工程負責人員開始進行準備工作,以為建造樓房掃清障礙物。

朝陽區架松村很少為人知道,這裡其實是一片清代王爺的陵寝,其中包括老墳、大王墳、二王墳、新墳和陵墓花園,所葬的都是曆代肅王府的王爺,共四代五位。其中第二代肅親王富绶的陵寝,正是被遷移的目标之一。

清朝鐵帽子王去世後被火化,讓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達幾噸的寶貝

對于清代王爺的墳墓遷移,上級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因而成立了一支由專家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其進行保護性發掘遷移工作。

在考古專家對肅親王富绶墓進行發掘時,除了不少必要的珍寶陪葬品外,還出土了一尊富绶墓的龜趺螭首石碑,足見肅親王生前的顯赫。然而,專家們卻又發現了比石碑還珍貴的“寶貝”,這便是富绶石享堂。

石享堂的葬制為清初流行葬法,不少王公貴族們争相使用此葬法,甚至不惜重金雇用大量手藝高超的工匠,為自己打造一具上好的石享堂。

清朝鐵帽子王去世後被火化,讓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達幾噸的寶貝

富绶石享堂為石仿木結構,整體為漢白玉材質,面闊三間内有進深,且間間都以雕花蟠龍柱隔開,并有仿木石門18扇,每間六抹雙扇門對開,上部三交六蔓菱花窗、下部裙闆飾寶相花,蟠龍柱共十二根,下方為須彌座式台基,上方鬥拱以多層間錯角方形式表現,拱間飾火焰寶珠三顆,可謂是造型精美又别緻異常,被文物部門譽為國寶。

富绶墓與世人想象的王公貴族墓不同,雖然出土的古物名為石享堂,是屬于石椁的一種,但石椁中并沒有盛裝屍骨的棺材,盛放在裡面的僅僅是一壇子骨灰而已。

清朝鐵帽子王去世後被火化,讓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達幾噸的寶貝

清代初期的皇家殡葬制度與後期不同,相比于中原的農耕文明,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女真人,一直過着四處漁獵的遷徙生活。若是拜祭先人,還需要回到原來的地點方可,為了适應民族的生活,女真人發明了特有的火葬方式,并将其延續下來,一旦遷移便可以帶着祖先的骨灰而去,以便随時随地拜祭。

滿清入關後,火葬的風俗依然流行,順治皇帝便是被火化而埋葬的。直到康熙朝時,随着漢家文化的不斷湧入,滿人漸漸接受了土葬制度,并廢除了祖先的火葬規矩。

富绶石享堂如今被陳列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已經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石享堂被賦予了如此高的評價,它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呢?主要有三點:

清朝鐵帽子王去世後被火化,讓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達幾噸的寶貝

1.精美絕倫

前面我們已經對富绶石享堂進行過仔細的介紹,也足見其制作之精美與匠心獨具。富绶石享堂是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石刻之一,為研究古代雕刻工藝與石藝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2.葬制代表

富绶石享堂的出土,不僅證明了清初火葬制度的存在,而且還直接表明了其流行程度,至少在當時,王公大臣的葬制都沿用着火葬形式。

清朝鐵帽子王去世後被火化,讓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達幾噸的寶貝

3.曆史價值

富绶石享堂的主人身份顯赫,在當時的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因而其曆史價值巨大。儲存如此完整的石享堂國内很少見,其上的紋飾結構,對于研究清代初期某些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更多的曆史參考資料。

如今,還有不少遊客來博物館,隻為看富绶石享堂一眼,遊客們在驚歎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曆史的濃厚魅力,毫不誇張的說,它不僅是一尊國寶,更是華夏文明傳承的驕傲與自豪。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