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铁帽子王去世后被火化,让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达几吨的宝贝

清初有一位铁帽子王,他死后被火化,可是在建国后的一次施工中,这位王爷的墓中出土的一件“巨大”的宝物,掀起了考古学界不小的波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件宝物又是什么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清朝铁帽子王去世后被火化,让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达几吨的宝贝
清朝铁帽子王去世后被火化,让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达几吨的宝贝

1970年时,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京城开始大建高楼大厦,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在城市的规划图中,朝阳区架松村也在筹建之列,故此,当地的工程负责人员开始进行准备工作,以为建造楼房扫清障碍物。

朝阳区架松村很少为人知道,这里其实是一片清代王爷的陵寝,其中包括老坟、大王坟、二王坟、新坟和陵墓花园,所葬的都是历代肃王府的王爷,共四代五位。其中第二代肃亲王富绶的陵寝,正是被迁移的目标之一。

清朝铁帽子王去世后被火化,让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达几吨的宝贝

对于清代王爷的坟墓迁移,上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而成立了一支由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其进行保护性发掘迁移工作。

在考古专家对肃亲王富绶墓进行发掘时,除了不少必要的珍宝陪葬品外,还出土了一尊富绶墓的龟趺螭首石碑,足见肃亲王生前的显赫。然而,专家们却又发现了比石碑还珍贵的“宝贝”,这便是富绶石享堂。

石享堂的葬制为清初流行葬法,不少王公贵族们争相使用此葬法,甚至不惜重金雇用大量手艺高超的工匠,为自己打造一具上好的石享堂。

清朝铁帽子王去世后被火化,让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达几吨的宝贝

富绶石享堂为石仿木结构,整体为汉白玉材质,面阔三间内有进深,且间间都以雕花蟠龙柱隔开,并有仿木石门18扇,每间六抹双扇门对开,上部三交六蔓菱花窗、下部裙板饰宝相花,蟠龙柱共十二根,下方为须弥座式台基,上方斗拱以多层间错角方形式表现,拱间饰火焰宝珠三颗,可谓是造型精美又别致异常,被文物部门誉为国宝。

富绶墓与世人想象的王公贵族墓不同,虽然出土的古物名为石享堂,是属于石椁的一种,但石椁中并没有盛装尸骨的棺材,盛放在里面的仅仅是一坛子骨灰而已。

清朝铁帽子王去世后被火化,让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达几吨的宝贝

清代初期的皇家殡葬制度与后期不同,相比于中原的农耕文明,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女真人,一直过着四处渔猎的迁徙生活。若是拜祭先人,还需要回到原来的地点方可,为了适应民族的生活,女真人发明了特有的火葬方式,并将其延续下来,一旦迁移便可以带着祖先的骨灰而去,以便随时随地拜祭。

满清入关后,火葬的风俗依然流行,顺治皇帝便是被火化而埋葬的。直到康熙朝时,随着汉家文化的不断涌入,满人渐渐接受了土葬制度,并废除了祖先的火葬规矩。

富绶石享堂如今被陈列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已经成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石享堂被赋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它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主要有三点:

清朝铁帽子王去世后被火化,让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达几吨的宝贝

1.精美绝伦

前面我们已经对富绶石享堂进行过仔细的介绍,也足见其制作之精美与匠心独具。富绶石享堂是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石刻之一,为研究古代雕刻工艺与石艺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2.葬制代表

富绶石享堂的出土,不仅证明了清初火葬制度的存在,而且还直接表明了其流行程度,至少在当时,王公大臣的葬制都沿用着火葬形式。

清朝铁帽子王去世后被火化,让人想不到,墓内出土重达几吨的宝贝

3.历史价值

富绶石享堂的主人身份显赫,在当时的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其历史价值巨大。保存如此完整的石享堂国内很少见,其上的纹饰结构,对于研究清代初期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更多的历史参考资料。

如今,还有不少游客来博物馆,只为看富绶石享堂一眼,游客们在惊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浓厚魅力,毫不夸张的说,它不仅是一尊国宝,更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骄傲与自豪。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