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捕捉古建隐秘信息,考古人员拿出这件“秘密武器”

今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四川古建筑调查最新成果,在四川省文物局的安排和指导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已系统科学地调查了川内古建筑100余座,采录并上传了83处古建筑VR数据,形成了“四川汉地元明建筑”专题数据库。

在此次调查中,还重新确认或限定了四川地区23处古建筑的修建年代,并建立起四川地区适用的木构建筑断代标尺。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过程中,考古人员用到了一件“秘密武器”……

捕捉古建隐秘信息,考古人员拿出这件“秘密武器”

青白江区明教寺觉皇殿调查

巧匠留踪

红外相机捕捉梁上“碑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副主任蔡宇琨介绍,此次古建中心在田野调查中,使用了一件“秘密武器”,这便是红外相机。虽然红外相机早已问世,但将红外摄影技术用于古建调查,在川内还是首次。

有趣的是,此次古建调查使用的红外相机是用普通数码相机改造而来的。

2012年,一只红外线相机的价格在30-50万元,非常高昂,时年23岁的助理馆员李林东想起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期间,曾听老师说起过,只要将数码相机略做改造,就可以得到一只能够捕捉古建隐秘信息的红外相机。他在家里对自己的闲置数码相机进行了改造实验,感觉效果还不错。2012年8月,李林东、蔡宇琨、赵元祥三位专业技术人员带着改造好的红外相机,来到眉山的报恩寺大殿。

这座大殿建于元代,后代进行过多次修缮,连整个屋面都更换过,虽然专家推测室内梁架是元代构件,但因年代久远,构件上的墨迹和彩画早已模糊不清,用肉眼或普通数码相机都已无法辨认,他们这次要做的,就是想试试能否用红外相机找到以往未曾发现的题记。

所谓题记,就是古人用毛笔在建筑构件上书写的文字,这些文字通常有祈福记事的功能,并会标明每位捐资人的姓名和所捐财物。一行行题记,仿佛是一篇篇立体的“碑记”,记述着每座古建筑的修建缘起和修缮经过。

那天,三人利用红外相机对屋梁进行拍摄,三脚架固定好后,通过取景框,可以清晰地看到屋梁上出现了黑色的字迹,那正是通过红外线过滤的年代久远毛笔字——由于墨迹和污渍吸收红外光的强弱不同,有墨迹的地方在红外相机的成像中颜色更深,同周围的污渍区分开来,题记显现出来了!这一发现令大家欣喜不已,同三人一起考察的地方文管工作人员也感叹到,这在多年的文保工作中,还是第一次发现报恩寺大殿中还有这些隐秘的题记。

捕捉古建隐秘信息,考古人员拿出这件“秘密武器”

成都文化公园八角亭调查

用红外线摄影技术

找到国保级元代建筑“出生证”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古建中心的专业人员又陆续对省内的其他几处早期古建筑进行红外摄影,也都在建筑构件的表面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文字信息。

2015年,赵元祥带着红外相机再次到位于盐亭县的花林寺大殿进行调查,拍摄到了大量的墨书题记,根据建筑形制、题记和碳十四测年结果,蔡宇琨、赵元祥二人发表了《四川盐亭新发现的元代建筑花林寺大殿》,明确了这座建筑的主体结构修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比当时文物资料里公布的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提早了近300年。这篇发表于国内权威期刊《文物》上的调查报告,也是国内首次发表的将红外摄影技术用于古建筑调查的学术报告。得益于古建中心的调查成果,花林寺大殿从最早的一处县保,很快升级为省保,并最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更好的保护。

捕捉古建隐秘信息,考古人员拿出这件“秘密武器”

赵元祥在青白江区明教寺觉皇殿做调查

“2018年8月,我们来到芦山青龙寺,当时青龙寺大殿是载入建筑史教科书的元代建筑,然而我们对此早就产生了疑问。过去文物部门记录青龙寺大殿的题记为‘□□□□□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下刻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并根据“癸亥”年推测开头看不清的几个字为‘大元至治三’,即认为大殿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然而根据古代纪年的常规格式,明显可以看出,以前辨认的‘二月仲春下刻朔’中的‘下刻’实际应为记朔日的干支。查元至治三年二月应为癸亥朔,可是‘癸亥’二字会被误认为‘下刻’吗?我们认为前人很可能是将“丁亥”认成了‘下刻’。此次通过红外相机拍摄,看不清的几个字居然显现出来了,题记全文原来是:‘维大明正统八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丁亥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题记证明这是一座明代的建筑,而这座建筑的实例也表明了中国建筑史上以往认为的四川元代建筑风格,实际上直到明代仍有使用。”赵元祥说。

蔡宇琨介绍,古建中心利用古建筑年代学和红外相机,重新确认和修正了包括花林寺大殿、青龙寺大殿在内的省内一批古建筑的建筑年代,这批建筑遍布省内各区县,共计23处。在一系列成果的发表和带动下,省内外古建研究学者开始纷纷采用这项技术,发现了许多仅凭肉眼难以辨识的历史信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段祯 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 王玲 校对 王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