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泉州元宵燈會的盛景總是讓五湖四海的賓朋流連忘返。今年元宵,位于市區僑鄉體育館内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館将成為花燈的觀賞陣地。裡面的花燈有什麼特色?有哪些活動可以體驗?昨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木偶頭制作體驗
花燈璀璨吸引市民遊客前來觀賞
180餘盞精品花燈供觀賞
展館由五層樓組成,二、三、四層為常設展區,二層的花燈區裡收藏着諸多珍貴的花燈,平時都可以觀賞。這幾天,有許多市民遊客前來賞燈,感受花燈魅力。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二層的花燈區,花燈形式多樣,有些花燈造型新穎,富有藝術性、觀賞性、創新性。“花燈很精美,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特地趁着周末帶孩子出來感受一下。”市民林女士帶着小孩前來賞燈,孩子看到各種各樣的花燈,興奮得手舞足蹈。林女士還特地錄了個視訊,她說,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等長大後,再分享小時候的故事。
今年花燈集中展示的區域在第五層,目前已布展好,今日将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将展出180餘盞精品花燈,集合了彩紮燈、刻紙燈、針刺燈等泉州傳統代表性燈種,均是泉州市花燈非遺傳承人的代表性作品,觀賞性強。
展出的花燈各具特色,内容以山水風景、曆史人物、飛禽走獸、亭台樓閣為主,類别主要有走馬燈、蓮花燈、寶蓮燈等,最具泉州特色的是“無骨燈”和“料絲燈”。其中,“無骨燈”為泉州獨創,直接用硬紙連接配接而成,與一般花燈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絲燈”則采取镂空的做法,點亮後整體通透。
泉州花燈融入多種工藝
據介紹,花燈藝人用紙撚将竹篾先綁紮成燈的骨架,把裁好的紙或綢布噴水繃緊粘貼在骨架上,貼上花邊,描上圖案,挂上絲穗,便成了彩紮燈。彩紮工藝用于制作花燈,曆史悠久。采用竹篾做骨架,通過工藝師的巧妙構思和娴熟技藝,可紮制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刹等,外形不受限制,是以既可做大,也可小巧玲珑,有大型座燈、水燈、挂燈等。制作一盞彩紮燈需要七八道工序,如設計造型、紮骨架、制光裝燈、裱糊、鑲金線、上色、裝飾等。
針刺燈和刻紙燈外形上則以挂燈、提燈較多,一般沒有骨架。用鋼針在紙闆上刺出圖案的為針刺燈;用刻好圖案的紙闆拼成的為刻紙燈。刻紙又分為陽刻和陰刻,把圖案的部分留下的為陽刻,由镂空部分組成圖案的為陰刻。
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泉州花燈有10多種,大多離不開彩紮、刻紙和針刺這3種泉州傳統特色工藝。3種工藝的共同點都是精細,這很考驗花燈工藝師的手藝和耐心。一盞燈并不局限于一種工藝,可以是多種工藝的結合。
沉浸式體驗傳統戲劇
三層的展示主題為“民俗之風,濃情閩南”和“泉腔之韻,晉唐遺響”兩個部分。“民俗之風,濃情閩南”展示泉州民俗文化,以及傳統舞蹈、體育、雜技、遊藝、醫藥等項目。在這裡,你能看到惠安女服飾、鬧元宵習俗,能看到拍胸舞、火鼎公婆等民間舞蹈,也能看到五祖拳、刣獅等活動。“泉腔之韻,晉唐遺響”展示的是閩南語的魅力。
在該層,有梨園戲、南音、木偶戲、高甲戲等項目活态展示,每天有6場,時間分别為9時30分至9時50分,10時10分至10時30分,11時10分至11時30分,14時50分至15時10分,15時35分至15時55分,16時10分至16時30分。在提線木偶戲活動展示區,許多家長帶着小孩前來體驗。“看這個木偶戲看得特别開心,它表演得栩栩如生特别生動,它每個關節都能動,表演得淋漓盡緻。”小朋友鄭浩體驗完提線木偶戲表演後說,線那麼多,表演起來還活靈活現的,表演者很不容易。
此外,在二層的海絲小藝苑,也有南音、提線木偶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南童謠等表演。
“非遺”項目活态展示
四層的展示主題為“天工之巧,匠心營造”,重點展示泉州傳統技藝。傳統技藝是匠人世代傳承的技藝結晶,泉州匠人用巧手,打造水密隔艙福船,創造宋元時期泉州港的繁華;燒制出德化瓷,有了“中國白”美譽;營造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留下令人驚歎的“皇宮起”“燕尾脊”。市民遊客在這一層可以看到竹編漆籃、金蒼繡、鐵觀音、宗教佛像等制作工藝及作品。
在這層,有木雕、木偶頭、香道、漆線雕、織畫等“非遺”項目活态展示,也吸引了許多市民遊客前來體驗。(泉州晚報記者 王金植 實習生 鄭欣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