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是第四學周,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然而我的閱讀進度依然在繼續,随着對建構之法這本書的閱讀,我已經深深的被這本書的内容和風格所吸引了,它不僅講的很透徹,而且還很生動有趣,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枯燥,是以我很喜歡讀這本書。這周我閱讀了接下來的八九十和十一章,在這幾章中收獲了很多知識。
一、閱讀内容
在第八章需求分析中,了解了正确找到需求的步驟:擷取和引導需求,分析定義需求,驗證需求,在軟體産品的生命周期中管理需求,對需求類型的劃分分為:對産品功能性的需求,對産品開發過程的需求,非功能性需求,綜合需求。了解了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很多人或機構都是某個軟體的利益相關者,在需求分析時要考慮的利益相關者有如下:使用者,客戶,市場分析師,監管機構,軟體工程師。在使用者調查環節,常用的方法有:焦點小組,深入面談,卡片分類,使用者調查問卷,使用者日志研究,人類學調查,眼動跟蹤研究,快速原型調查,A/B測試等。在競争性需求分析到的架構中,了解到了NABCD模型,N指需求need,A代表做法approach,B指好處benefit,C代表競争competitors,D代表推廣delivery。了解到了四象限的方法:殺手功能,外圍功能,必要需求,輔助需求。在項目計劃和估計中了解到了估計的需求,估計的需求複雜度,估計的技術難度,估計的人員能力等,簡單了解了一下扇形圖的畫法。
在第九章項目經理中,了解了PM,PM是product manager,産品經理,了解了微軟PM的來曆,在微軟公司PM的類型:做功能設計的PM,有些需要對商業和客戶有很強的了解能力,有些需要具備廣泛的經驗和知識面,有些是驅動流程的PM,也有專門深入某一領域的PM。了解了風險管理水準的層次:第一層次,沒有預報案例的大問題,第二層次,緩和并防止問題,第三層次,預計,第四層次,把問題變為機會。了解了PM應該具備的能力:觀察了解和快速學習的能力,分析管理能力,一定的專業能力,自省的能力,簡單了解了一下作為學生的我們成為PM的方法。
在第十章典型使用者和場景中,了解了visual studio的典型使用者,了解了典型使用者的價值,定義典型使用者的方法,從典型使用者到場景的設計方法以及模闆。規格說明書分為軟體說明書以及軟體技術說明書,功能說明書的寫法:第一,定義好相關的概念,第二,規範好一些假設,第三,避免一些誤解,界定一些邊界條件,第四,描述主流使用者/軟體互動步驟,第五,一些好的功能還會有負作用,把副作用寫出,第六,服務品質的說明,了解了功能說明書的模闆和技術說明書設計原則。了解了功能驅動設計(FDD)的步驟:1.構造整體模型,2.構造功能清單,3.制定開發計劃,4.功能設計階段,5.實作具體功能。
在第十一章軟體設計與實作中,了解到了典型的開發流程,圖形模組化和分析方法:表達實體和實體之間的關系,表達控制流,統一的表達方式,以及其他設計方法:形式化方法,文學化程式設計等。了解了開發人員的标準工作流程,開發階段的日常管理:閉門建車,每日建構,寬嚴皆誤,小強地獄等知識。
二、個人感受
1.以前覺得對于軟體工程中的需求分析認識非常模糊,覺得沒有很複雜,現在通過對第八章的研讀知道了其實軟體的需求分析是很重要的,他是做好一個軟體的基礎與前提條件,是以在這裡面有許多需要我們認真學習的知識,便于我們之後做需求分析使用。
2.以前對于典型使用者,場景,開發,模組化一點都不了解,例FDD這樣的概念等,現在不止知道了它的含義,通過這幾章的研讀,了解到了許多之前沒有接觸的知識,了解了這些概念的發展曆史,覺得這些成果的出現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以我十分認真的去閱讀。
這幾章的内容又豐富了我對軟體工程的知識,相信在接下來的時間,我會堅持我的習慣,認真的将閱讀筆記寫的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