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世人可知晏陽初?

讀書|世人可知晏陽初?

晏陽初是享譽世界的平民教育家。他為何如同苦行僧,曆經磨難而終生不渝其追求?要了解一個真實又超凡的人,需有一個可供接近的通道,傳記文學的意義即在于此。當然,作家要走進另一個鮮活的人物,隻能用重疊的生命體驗複原其中一部分,剩餘的部分隻能依靠想象去完成。是以,傳記最有價值之處,在于作家和傳主生命重疊的部分。在若幹晏陽初的傳記中,四川作家苗勇的新作,至少有兩個地方值得重視。

一是對晏陽初與大巴山文化關系的深入挖掘。晏陽初生于四川巴中,地處大巴山腹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對晏陽初早期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為巴中人的苗勇,在這方面有着他的寫作優勢。例如,晏陽初總結其精神世界中的“三C”:Confucius(孔子)、Christ(基督教義)和Coolie(苦力),其中的Coolie(苦力),就因作者對大巴山文化的熟悉而變得更生動、具體。在交通不便的大巴山地區,“背二哥”是必須的工種,也是名副其實的“苦力“。苗勇描寫在晏陽初一次次求學過程中,與“背二哥”近距離接觸,并感受到他們的樂觀和堅韌,這符合當地生活的實際,在晏陽初的思想中也能得到确證。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對鄉村社會的全面振興,其中的内容不僅包含物質改善,還包含精神成長,顯然出于他對于平民的尊重。晏陽初開展平民教育,常常如同大巴山中的“背二哥”,雖遭各種打擊和挫折,但從未放棄,表現出堅韌樂觀的精神。

二是晏陽初不同于一般知識分子的實踐精神。他的實踐精神,不是傳統社會的“學而優則仕”,也不是近代社會的投身革命,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獨立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辦法。作者苗勇的職業,讓他在看待此類問題上具有優勢。苗勇當過中學教師、基層公務員,直到任職工會,這讓他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有更深體會,對于在基層社會如何“實踐”更有發言權,這些反映在作品裡,能更真實地傳達出晏陽初的人格魅力。

讀書|世人可知晏陽初?

▲《晏陽初》,苗勇著,東方出版社出版

書中兩個細節讓我記憶猶新。一是晏陽初對張學良威逼利誘的拒絕。張學良對晏陽初有知遇之恩,這很容易變成人身依附,但晏陽初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這也讓他的平民教育運動沒有淪為政治之術,而是救國之道。作者處理這個細節,沒有過分強調其品行高潔,而是突出了笃定務實,更展現出晏陽初的人格特點。唯如此,晏陽初才能在戰亂紛争的近代中國堅持下去。另一是晏陽初在定縣實驗時遭遇的問題。作者對定縣實驗的描寫,回到鄉村社會改造的語境,寫出了實驗中各項工作間的邏輯關系。比如,盡管棉花産量不高,但農民仍不願改變種子,這就需要通過試驗田的方式讓農民信服;棉花豐收了,農民卻因不能決定價格而難以真正受益,這需要建立農産品銷售管道。如果沒有基層的社會工作經曆,就很難講清晏陽初在定縣開展的一系列實驗。但作者在處理此類細節時,顯得格外得心應手。

《晏陽初》值得推薦的優長還有很多,在比較各種晏陽初傳記的基礎上,我特别介紹這兩點。其餘部分,留給讀者自行品味。

作者:周維東

編輯:薛偉平

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