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博物館裡的“潮應用”

走過北齊時期的一條街道,看過那時老百姓的生活場景,才剛要驚歎“古今對話”近在咫尺,殊不知腳下還有更驚喜的“步步生蓮”曼妙體驗,耳邊還會傳來清脆的駝鈴聲……春節期間,觀衆走進太原市博物館等場館,都會不約而同地贊歎“錦繡太原曆史文化展”中一個個科技感十足的“潮應用”。

新春走基層|博物館裡的“潮應用”

太原市博物館的沉浸式數字科技應用,遊客正在體驗。

宛如“人在畫中遊”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表演環節,地面大屏上,雪花與奔跑的小朋友如影相随的場景,讓市民杜鐵榮記住了“人工智能動作捕捉技術”這個專業詞彙。當他和夫妻來到太原市博物館“錦繡太原曆史文化展”,他再一次被震撼到:“沒想到,新潮的數字技術應用就在家門口的博物館裡。”

“步步生蓮,原先隻當一個詞聽過,在這裡,借用科技它竟然變成了一種美妙的體驗。”杜鐵榮和夫妻走過介紹北齊時代市井人文場景的兩面“數字長卷”時,他們不約而同地留意到腳下地面發生的神奇變化,“每走一步,腳下都會出現一朵盛開的蓮花。不管走得快還是慢,蓮花都會跟上腳步,這就是數字追蹤技術帶來的‘步步生蓮’吧?”他和夫妻看向彼此,眼神中流露出不可思議之色。

“錦繡太原曆史文化展”中,在石器打制、北齊徐顯秀墓壁畫等多個展示區域,都可見數字技術應用的場景。牆壁趣味文化互動投影、地面趣味特效互動投影讓觀衆感受到北齊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建築投影、紗幕投影、冰屏投影等,表現出金代的市井文化和藝術品位。

“步步生蓮”數字技術應用互動區,吸引着每一位路過的觀衆。“這感覺,仿佛人在畫中遊啊!”路過這裡的觀衆,都會情不自禁地贊歎,盡情地體驗,許多大人還會在這裡給孩子拍照留念。

“前些年,走進博物館,隻是靠眼睛看。現在,不少博物館裡,古代文明和現代科技相融,互動性強了、體驗感足了,讓人們感到耳目一新。”杜鐵榮說。

仿佛“離曆史更近了一些”

“媽媽,好像我也在這裡面呢。”一處運用數字技術再現“太原烽火照中原”的場景前,5歲小朋友奇奇饒有興趣地看着眼前的古城牆,“五代十國時期,晉陽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建立王朝的策源地,公元979年,晉陽城被大火焚燒,大水淹沒……”對從“牆壁”中傳出來的這些話,他似懂非懂,隻是看得入神,聽得津津有味,久久不肯離開。

到了展區的“考古放映廳”,很多中國小生都會停下腳步,看一段“太原悅龍台漢代木椁墓”的短視訊。“青銅劍柄”“簡牍”“玉印”……當一件件出土文物出現在短片中時,他們會發出輕輕的“哇哦”聲。

“學了課本裡的曆史,再到這裡看一看,看到許多考古發掘的實物,立刻感覺離曆史更近了一些。”初二年級學生樂樂和同學是第一次走進太原市博物館,“這次參觀博物館收獲很大,很多科技的應用,激活了原本凝固的曆史,讓我們覺得課本裡的文字活了起來。”

結束參觀展覽後,經過社教區,LED觸摸屏播放的“古晉陽八景”短片,呈現出一個個數字化處理的畫面,讓觀衆可以在沉浸式、觸摸式學習體驗中,了解文物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悠久曆史文化,在趣味互動間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與文化自覺。

由山西考古博物館主辦的“考古的溫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上,文物三維數字化和沉浸式互動展示技術的應用,拉近了考古工作與公衆的距離。在一塊電子螢幕前,許多觀衆會用手指點選按鈕,對比着觀看墓葬出土的精品文物在出土前的原始形态和經文物修複師修複後文物的完整面貌。記者 弓鳳飛 文/攝

太原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