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挖出11斤唐朝金箔,半年後一稱少掉3斤,3天後真相讓人呆住
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而能夠見證這些曆史的,自然就是埋藏在地底下那些豐富的文物了,在20世紀70年代,一批物品的出土曾經轟動了整個社會。
1970年10月5日的下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個收容所正展開熱火朝天的建設,當民工正如同往常一樣展開打地基的活動時,挖到距離地表0.8的位置,卻突然露出了一片灰不溜秋的陶瓷。“出寶貝了!”這是個沉重的陶甕,大夥圍了上來,他們打開卻發現,裡面竟然是散發着誘人光芒的金子。

很快工地負責人便将這一情況告訴給了當時的革委會,最後消息到了陝西省博物館,博物館方面立刻組織韓偉、雒忠如、杭德州、王玉清等考古專家團隊前往清理發掘。在長時間的發掘當中,總共出土了1000多件唐朝的金銀器,分别埋藏在兩個大陶甕和一個銀罐之中,其中包括金盆金碗,讓人應接不暇。不少都是孤品,有着十分高的藝術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還在陶罐裡面發現了四塊赤金箔,所謂金箔,就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黃金有着十分好的延展性,如今一兩(31.25克)純金可錘成萬分之一毫米厚、面積為16.2平方米的金箔。而在過去,金箔也需要非常高的制作水準才能能夠完成,是以這四塊赤金箔的價值和研究意義可想而知。
最初金箔拿出來的時候,是被浸泡在地下積水裡面的,等到擦幹淨用精密儀器測量,金箔的重量為11市斤,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在1971年元月,考古學家組的韓偉先生在編寫金銀器報告的時候,因為要用國際機關“克”來表示,是以韓偉又稱量了一次重量,他卻驚訝地發現,金箔的品質比起三個月前減少了2.2市斤,隻剩下4388克!
韓偉将資訊回報之後,人們也摸不出頭緒,為什麼金箔會突然減少呢?4月13日,博物館保管組将金箔作為文物入庫登記,稱取其重量,結果數字再次減少,為4148克。有一次減少了240克,對比第一次少了3市斤。是以博物館随即懷疑,是否有人偷偷竊了金箔?要知道70年代的3市斤黃金,價值已經和8000人一個月的口糧費用等同,真是黃金盜竊的話,這可是一起重大的犯罪,為此上級專門成立調查組調查這一起案件。
考慮到金箔隻在内部人員之間進行流傳研究,是以調查組首先将和金箔接觸最多的韓偉立為了頭号的犯罪嫌疑目标,對于韓偉來說他也是有苦說不出,自己是清白的,而金箔在他眼皮子地下也沒有人動過,品質怎麼會減少呢?
調查過程中,總算有人想到了關鍵的地方,原來一名博物館人員想到,金箔在展覽的時候出現了滲水現象,莫非是之前金箔稱重還未曾完全滲幹淨水所導緻?為了解決這一疑惑,調查組專門從西北大學請來了幾位化學系和實體系的專家進行試驗。
他們将金箔完整浸泡在水中3天再打撈出來,研究人員将金箔表面擦拭幹淨,然後進行稱重,結果讓人呆住,金箔出來不多不少剛好11市斤!這樣一來真相總算天下大白了,因為之前從未出土過這種金箔,大夥之前也沒有料到,它竟然會有如此高的吸水性。韓偉也如釋重負,恢複了自己的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