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康之後,新能源汽車賽道又迎來了一家“果鍊”巨頭。
2月11日晚間,立訊精密釋出公告稱,其控股股東立訊有限公司與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産業基金企業(有限合夥)簽署《股權轉讓架構協定》,協定約定立訊有限以100.54億元人民币購買青島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股權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權,交易完成後,立訊有限不對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及奇瑞新能源構成控制。
此外,立訊精密拟與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其中,立訊精密拟認繳5億元持有合作子公司注冊資本的30%、奇瑞新能源認繳11.67億元并持有注冊資本的70%的股權。
但業内對這一巨額投資看法不一。部分觀點認為此舉有利于立訊精密開拓新業務闆塊并且為後續蘋果汽車代工業務打下基礎,但也有觀點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賽道擁擠,未來洗牌必不可免,尤其在入局時間節點上,立訊精密已經走在了同行之後。
11日,立訊精密收跌6.09%,收盤價41.05元/股,總市值2903億元,2022年1月25日至今,立訊精密股價已累計下跌16.72%。
手機供應鍊“跟跑”汽車賽道
立訊精密的野心逐漸向從電子消費品代工業務向汽車業務蔓延。
根據公告中公布的協定約定,立訊精密與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為立訊精密汽車核心零部件業務提供前沿的研發設計、量産平台及出海口。
其中,立訊精密拟認繳5億元持有合作子公司注冊資本的30%、奇瑞新能源認繳11.67億元并持有注冊資本的70%的股權。雙方之間的合作具有排他性,即奇瑞集團不能與其他汽車代工企業合作代工造車業務,但可以獨立代工業務或與汽車品牌企業合作代工業務等。
立訊精密稱,本次公司與奇瑞控股及其關聯方聯合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旨在全方位強化公司汽車業務戰略布局。在整車合資平台作為前沿的研發設計、量産平台及出海口的支援下,動态入局、快速提升公司作為Tier1廠商的核心零部件綜合能力,達到成為Tier1上司廠商的中長期目标。
從立訊精密所處的電子消費賽道來看,切入汽車産業鍊已經成為趨勢。
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汽車被視為下一代手機級别的工業産品,并且汽車産業都在向網際網路化、智能化這兩個方向發展,再加上相應的移動計算場景的交集,是以最具有經驗和積累的就是手機供應鍊,并且有望借助跨界擺脫過于長期的“低利潤”困境。
以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富士康為例,在過去幾年,其在汽車領域動作頻頻。從拜騰、FF到菲斯克再到瘋狂投資汽車工廠,汽車戰略也逐漸浮出水面。
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成在此前的一份緻股東報告書中指出,富士康要讓原本以“勞動力密集”為本的體質脫胎換骨,未來将着重投資“電動汽車、數字健康、機器人”三大産業。
富士康預計,電動汽車市場将在2024年爆發增長,相比内部原有預期提前一年。在富士康的了解中,智能汽車可以視為智能手機加四個輪子。而汽車行業正在向智能化和電動化轉型,汽車有望成為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個普及智能終端。
此外,手機産品毛利率走低也影響着上遊供應鍊的投産意願,而新能源賽道的利潤空間卻給了電子供應鍊企業新的方向。
在去年10月釋出的三季度财報中,立訊精密前三季度淨利潤為46.9億元,同比增長0.21%,但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25.28%。除了立訊精密外,歐菲光、藍思科技、歌爾股份同樣因為業績表現不佳而股價不振。“賺了吆喝不賺錢”幾乎是中國大陸蘋果産業鍊廠商的真實寫照。
有手機供應鍊人士對記者表示,在經曆了去年年初的“低位反彈”後,手機市場的熱度持續下降。“目前消費電子供應鍊觀望情緒仍重,上遊供應鍊中從PCB到被動元件、光學鏡頭等下單都趨于保守,市場處于一個非常低迷的階段。”該人士說。
擁擠的賽道、燒錢的遊戲
新能源汽車賽道正處于上行通道。
2022年1月1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釋出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汽車産銷同比實作增長,結束了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下降的局面。其中,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超35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3.4%。
但從目前市場的玩家數量來看,不僅僅是中國,全球的科技巨頭以及傳統車企甚至是傳統企業都在加大在該領域的投資。僅以國内為例,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哪吒汽車、零跑汽車、威馬汽車、極氪汽車、岚圖汽車、極狐汽車甚至是塞力斯都在不斷更新車型搶奪這一市場。
“如果是在去年年初,立訊精密這個投資絕對是個好消息,但是現在就不一定了。”在業内看來,立訊切入的時機較晚,更重要的是,汽車行業的投資門檻正在不斷提高,“燒錢”沒有盡頭。
從去年前三季度資料來看,蔚來和小鵬汽車的季度虧損在逐漸擴大,其中前者合計虧損了18.72億元,後者已經虧損了35.76億元,而理想汽車的虧損額也達到了6億多。而從研發投入上,新能源汽車賽道更是被視為“無底洞”。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去年年底的一次采訪中将汽車新創企業的造車門檻從2016年的200億提升到了400億。“400億元不是一個精準的數字,是直覺的判斷。我們今天還在虧錢,就是因為我們要為未來做投入,否則即便很快盈利,很可能過兩年就斷崖式下降。”李斌說。
而從集度汽車計劃5年投資500億元,小米計劃10年投入100億美元可以看到,造車百億元起步已成為行業共識。
對于利潤不高的電子供應鍊企業而言,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是切入汽車賽道的一大挑戰。
據公開資訊顯示,2020年,立訊精密實作營業總收入918.70億元,同比增長46.95%,實作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2.33億元,同比增長53.44%。而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立訊精密共計有流動資産630.5億元,其中貨币資金為156.8億。而在前三季度,立訊精密的淨利潤為46.9億元。
相比于科技企業、傳統車企動辄上百億的投資,如何保證後續持續投資以及既有業務與新業務發展平衡也是立訊精密當下面臨的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