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易學源流考(二):像、數是易學的核心

四:文王作《周易》是上古的文化傳統

我們現在看周文王作《周易》,覺得很了不起,好像古代帝王就他一個人有這個本事。其實不然,學易、用易、作易應該是周文王之前曆代帝王的文化傳承或習慣做法,隻不過周以前的文字不成熟或沒有文字,其它帝王所作的各種版本的易沒有流傳下來而已。

舉例來說,夏有連山易(神農氏創造),殷有歸藏易(軒轅氏創造),其它沒有名字的版本的易可能還有很多種,隻不過我們這些後人都看不到了。

此外,易學在周文王之前可能是屬于少數人才有資格學習的一種學問,或者叫做“帝王之學”,且其核心知識一直都處于保密的狀态。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中學集覽其三:文王<保訓>揭易道傳承之秘》對此有過解釋,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易學的傳承自孔子之後就有些模糊不清,子貢曾說過:“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其中的這個“性與天道”,指的就是易學。因為易學的旨歸就是一句話——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五:像、數是易學的核心

《周易·系詞》稱:“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就是說,天下萬事萬物,都是太極運動留下的“像”。而所有的“像”都是暫時的,最終都會消失。

能描繪所有的“像”的方式是“數”。是以,易學最精微的地方就是像、數的轉換和計算。

世間萬事萬物所有的一切全都可以轉化成一組數組。不是單獨的數字,是數組。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六組數字。通過這六組數字,就能推演出某一事物在不同時空節點中的每一個演化過程(即其像也)。

金文傑先生在其所著《大易探微》一書的序言中說:“是故欲探易之真谛者,必從一(一即太極)始,窮理三三。始一則變化有所本,重三則往來緻其用……用九六三與七四一紀天地炁運之盈虛消長,則二五八秉一阖一辟陰陽變化之權衡。九一為極,而乾坤之體立;三七交會,而水火之用分;四六為往來之通衢;二八作導引之先行;中樞主五,合十還真,此河洛為數理之本,而其用在參伍錯綜。是即數之排列組合,固是以為易之演變成文,極數定象之由也。”

聯系上文,大家是否心有戚戚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