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继续阅读

易学源流考(二):像、数是易学的核心

四:文王作《周易》是上古的文化传统

我们现在看周文王作《周易》,觉得很了不起,好像古代帝王就他一个人有这个本事。其实不然,学易、用易、作易应该是周文王之前历代帝王的文化传承或习惯做法,只不过周以前的文字不成熟或没有文字,其它帝王所作的各种版本的易没有流传下来而已。

举例来说,夏有连山易(神农氏创造),殷有归藏易(轩辕氏创造),其它没有名字的版本的易可能还有很多种,只不过我们这些后人都看不到了。

此外,易学在周文王之前可能是属于少数人才有资格学习的一种学问,或者叫做“帝王之学”,且其核心知识一直都处于保密的状态。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学集览其三:文王<保训>揭易道传承之秘》对此有过解释,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易学的传承自孔子之后就有些模糊不清,子贡曾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中的这个“性与天道”,指的就是易学。因为易学的旨归就是一句话——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五:像、数是易学的核心

《周易·系词》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就是说,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太极运动留下的“像”。而所有的“像”都是暂时的,最终都会消失。

能描绘所有的“像”的方式是“数”。所以,易学最精微的地方就是像、数的转换和计算。

世间万事万物所有的一切全都可以转化成一组数组。不是单独的数字,是数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六组数字。通过这六组数字,就能推演出某一事物在不同时空节点中的每一个演化过程(即其像也)。

金文杰先生在其所著《大易探微》一书的序言中说:“是故欲探易之真谛者,必从一(一即太极)始,穷理三三。始一则变化有所本,重三则往来致其用……用九六三与七四一纪天地炁运之盈虚消长,则二五八秉一阖一辟阴阳变化之权衡。九一为极,而乾坤之体立;三七交会,而水火之用分;四六为往来之通衢;二八作导引之先行;中枢主五,合十还真,此河洛为数理之本,而其用在参伍错综。是即数之排列组合,固所以为易之演变成文,极数定象之由也。”

联系上文,大家是否心有戚戚焉。

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