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南韓廢除漢字,反而是所謂南韓文化的滅頂之災?而作為同種的北韓,對漢字的态度又是什麼樣呢?
聊聊南韓的文化!弱弱的說一句,南韓有文化嗎?——請厘清文化和風俗的差別
冬奧會上,南韓隊的一些小動作是有目共睹,什麼飯菜不好吃了?什麼韓服是南韓的?那是韓服嗎?明明是北韓服!
朝韓一直就受到漢文化的影響,用漢字,讀孔孟,行中醫,建造書院,實行科舉,用農曆,過中秋,吃飯用筷子,春節吃年糕,吃包子面條,喝中藥補酒!……這一切,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戰之後,南韓所謂的大韓情節,就跟打了雞血一樣,情緒高漲,亢奮異常,去“中國化”,其中一項就是徹底抛棄漢字,完全采用現在的諺文,也就是所謂的韓文。
前幾年,北京城有一個特火的燒烤,叫“三千裡韓式烤肉”,那火的不要不要的,都排不上隊,必須預約!我特意去吃過一次,沒錯就一次!感覺就那麼回事!
我一直在琢磨,“棒子”自稱是“三千裡錦繡江山”那是南北豎着量,要是東西橫着量,别說“三千”裡,能有“三百”裡就不錯了,還“大韓”。我中華無論是東西長度還是南北寬度,可都是真真正正的萬裡江山。
雖然1990年代,漢字在南韓報紙上幾乎看不到了。 但漢字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南韓的曆史,揮之不去:南韓的書院和寺廟,對聯用的是漢字,曆史記錄用的也是漢字,博物館裡凡超過1百年的文物,凡是上面有字的,也都是漢字。把報紙書籍上的漢字去掉容易,但如果把文物上的漢字去掉,就等于把南韓的曆史也一筆抹去了。
他們總是在一些小東西上做小動作,就像滑冰比賽一樣。比如“漢城”改成“首爾”,好像能找出南韓特色,可是首爾這個名字也是來自于中華。再比如,南韓的筷子不是方(截面)的,而是扁的。南韓的佛塔為石塔,甚至還嘲笑中華石塔很少。但他們不知道中國之大,磚塔,石塔和木塔,甚至土塔和琉璃塔,以及金屬塔都有。
本人不否認南韓有其獨特性,但揀這些雞毛蒜的小事來說事,讓人覺得很無聊。甚至把事情推到頭,什麼端午節,中藥和針灸,包括圍棋等等都是南韓的!
尤其這個廢除漢字。其實所謂韓文,說白了就是拼音,隻不過是韓語拼音罷了。這東西是1443年北韓國王世宗,下令創造的,目的是給文盲使用,因為簡單易學。但是貴族仍然用漢字,不用這東西。
改用拼音文字最大的問題是:同音,但不同意思的字,無法辨讀!比如“xiang”倒底是“香”呢,還是“箱”,還是“湘”,還是“鄉”,還是“鑲”呢——到底是那一個字,不知道!這可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曾經南韓新聞自己報道一件事,首爾的一段地鐵,需要防水物填充,但施工方卻用了吸水物,造成了将近20萬根枕木報廢,調查事故的原因是:施工方将圖紙标注了解錯誤,“防水”錯認為是“放水”,因為這兩個詞發音都一樣,但是要表達的意思可是完全相反的。
再比如南韓人的身份證是漢字注明,但是他們卻不認識自己身份證上的名字,可笑吧!因為經過這些年的去漢字化,南韓人幾乎不認識漢字!至于南韓的古籍就更别提了,南韓學生基本上不識漢字,對于曆史古迹,對聯,題詞等文化遺迹無法識别。
曾經有朋友去南韓,和幾個南韓人一起去寺廟參觀,路上指着一副對聯問背後的典故是什麼?回答因為是漢字,他們也不知道,想想覺得也挺可憐,就像咱們去逛古迹,但裡面的字一個都不認識,很奇怪!
在表面上,好像找到了所謂的自尊,實際更加的迷失。南韓的一般學校是不教漢字的,而南韓的精英,包括法律學習都還是以漢字為基本書寫,而教授漢字的都是很貴的私立學校,這樣普通人很難進入上流社會,這對普通南韓人是不公平的!
北邊的北韓,雖然49年廢除漢字,但在68年又恢複了,現在北韓國小從5年級開始學,到高中要學會1500個漢字,大學再學1500個,總共3000個漢字左右,這個學習量跟國内是比較接近的。
是以看似漂亮的口号,反而會使南韓的曆史與文化反而會倒退,其實這是南韓人給自己挖了一個坑,隻是他們自己不覺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