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坤鵬論:到底是訊息還是資訊?别傻傻分不清!(上)

作者:坤鵬論

要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找出它們所處的環境和位置,即先設定坐标。

- 鵬坤理論

坤鵬論:到底是訊息還是資訊?别傻傻分不清!(上)

龐坤的理論在寫作過程中,越來越意識到了解定義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學習和分享資訊熵之後,我深刻地意識到,在科學的世界裡,很多事情都與我們的常識不同。

像資訊和消息一樣,大多數人将它們視為一種意義。

包括坤鵬理論也曾這樣思考過,在之前的文章中經常混淆它們,愚蠢而困惑。

但是,消息的英語是資訊,消息是消息。

顯然,它們不應該是注定的,特别是在英語中精确。

資訊和資訊是資訊論和通信科學的核心概念。

正如任何科學都是從定義開始的,學習一門科學也是如此。

誤讀一件事的定義,就等于朝着一個有偏見或錯誤的方向前進,永遠不會到達終點。

是以,今天和明天鲲鵬理論要來和大家一起研究,學習什麼是資訊和資訊;同時,學習什麼溝通。

首先,什麼是消息?

在英語世界中,資訊和資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它們的含義和差異是學術常識,既不令人困惑,也不引起争議。

我們一直在"資訊是熵?"的資訊是錯誤的!知道它的起源。

消息呢?

它大約在1300年前進入英語,直接起源于古法語的資訊,然後向前發展,最初來自古典拉丁語mitere,意思是傳播。

後來,資訊的基本含義被定義為"資訊",意思是一個人通過觀察,閱讀或與人互動獲得的任何資訊,但不一定準确。

随着媒體越來越豐富,它也延伸到報紙,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和所有其他媒體釋出的新聞。

請注意,消息隻是存在的消息,但不能保證準确,這兩點是單詞的焦點。

然而,在華人世界,資訊和資訊往往混合在一起并互換。

就連傳播學的學者和專家都感到困惑,甚至直接搞錯了。

在他的著作中,國内傳播學者在定義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誤解——"資訊"指的是由一組互相關聯的有意義的符号組成的資訊,這些符号可以表達完整的含義。

繼續遵循這個錯誤定義的定義,學者繼續說:"資訊延伸得更廣,包括資訊。"

這個定義出現在傳播的教材中。

這是一個錯誤!

其他學者在上述定義中繼續犯錯:"一般來說,資訊更多地指向具體的對象,資訊包含更抽象的含義。如果在抽象梯子上,"消息"位于底部,"資訊"位于頂部,則消息位于該梯子的中間。例如,同樣的"發帖",如果消息、消息、資訊的含義會越來越寬泛,越來越籠統。"

哎!

天生就是要創造資訊兩種意義,也說頭是道,這是幾個意思嗎?!

錯誤是如此浮誇,正義,而且真的醉了。

成語"不要要求解決方案"是對它最好的評論。

有人把中國的傳播科學評價為:中介傳播科學。

這是一個詞!

坤鵬論:到底是訊息還是資訊?别傻傻分不清!(上)

第二,什麼是資訊?

無論是溝通還是資訊理論,隻要是資訊,是資訊,是消除不确定性的東西,是它能說什麼,而不是它說了什麼。

在香農的時代,資訊被工程師廣泛使用,特别是在貝爾電話實驗室。

從一開始,它主要用于表達技術概念,如:資訊量、資訊測量等。

資訊熵的英語語言也是資訊熵。

此外,溝通也是香農對襹飪定義的完整集合:

傳播者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這樣定義資訊:"任何在一種情況下減少不确定性的東西都被稱為資訊。"

鳐鵬理論認為,混淆資訊與資訊的關鍵不是了解資訊帶來的麻煩,想當然地利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資訊來了解它。

當然,日常生活中的資訊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援,它來自哲學上的支援。

"資訊是物質的普遍屬性;它代表了它所屬的實體系統的結構,狀态和曆史,在與任何其他實體系統完全互相作用(或關聯)的過程中,以品質,能量和波動的形式出現。

這是對資訊的哲學陳述。

如果把它放在傳播和交流領域,不僅沒有說出資訊是什麼,而且還導緻了誤讀,使人們在了解資訊這兩個領域的本質。

是以,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找出它們所處的環境和位置,即坐标要先設定。

總結一下:

資訊論和通信科學的資訊是:在未來;

哲學和日常生活的資訊是:過去。

坤鵬論:到底是訊息還是資訊?别傻傻分不清!(上)

三、資訊熵怎麼看這個問題?

根據龐坤的說法,漢語中資訊與資訊的混淆存在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漢語中資訊的高熵,可以輸入的資訊量大,字數少可以增強資訊的确定性。

是的,僅漢字就有近10萬個,《新華詞典》收錄了11100多個單詞,《漢語詞典》收錄了5.6萬個。

對于日常使用,7,000就足夠了,但是,與26個字母相比,它根本不是同一種語言。

是以,漢語新詞的增長一直相對緩慢。

在《100個新漢字詞典》中,記錄了1912年至2011年的主要新詞條,總共隻有11,000個詞條。

而英語呢?

英語的總詞彙量為700,000個單詞,在世界語言詞彙排名中排名第二,并繼續以每年數千個新單詞的速度增長。

有人可能會問,誰在詞彙中排名第一?

它是阿拉伯語(建議看"文字塑造人類,知識,文明和曆史"來了解文本的曆史起源),它是單詞最豐富的語言,詞典中有1230萬個單詞。

為什麼英語是一個很大的詞彙?

原因是英文字母的資訊熵比較小,輸入資訊少,是以更勤奮地表達意思更清晰、更準确,減少歧義。

相反,中國人傾向于因為資訊的高熵而進行精煉。

這也反映在中國人和歐洲人處理許多事情的不同方式上,例如:歐洲和美國的食譜精确到克,而中國食譜在重量方面大多是适度的。

這就讓很多人,尤其是想學中餐的外國人頭疼,什麼才算合适?正确的重量?多少才算合适?

就像單詞資訊一樣,就像兩個詞代表含義一樣 - 消息,消息。

可以看出,中文的資訊其實是意在傳遞資訊,而不是資訊。

但是,由于這個詞的引入和翻譯,沒有人深刻地意識到,更不用說考慮建立一個相應的新單詞了。

翻譯的慣性思維是先在中文中找到相應的單詞,而不是先精确,進而造成今天的混亂。

坤鵬論:到底是訊息還是資訊?别傻傻分不清!(上)

消息和資訊之間有什麼差別?

坤鵬的理論明白了,翻譯成資訊的資訊還是相當到位的。

消息——因為任何資訊本身都不能直接傳輸,必須轉換成某種編碼,用語言就是聲音編碼,用文字就是符号編碼,用圖檔就是圖像編碼,用肢體就是動作編碼......然後通過相應的媒體來傳播,歸根結底,它們是一個信号;

興趣 - 消息。

消息,即由信号攜帶的消息,并且在主要通過二進制編碼傳輸的通信系統中,這種方法特别準确。

正如美國傳播學者多米尼克(Dominic)所說,"資訊是由來源編碼的真實産品。

是以,讓我們看看"溝通"這個詞,它實際上更準确。

資訊,資訊在哪裡?

首先,它不能自行傳播,必須在資訊中攜帶才能傳播。

其次,彭坤認為,如果我們把一封信解釋為值得信賴、值得信賴、基于利益或值得信賴,那麼它恰恰符合資訊論中對資訊的定義——消除了不确定性。

正如羅傑斯所說:"任何資訊都是已知和未知,預期和意外的組合。消息中沒有僅包含您已經知道的内容的資訊,是以消息的意外部分是資訊的訓示符。"

消息是編碼的消息,它是資訊的載體。

消息本身不是資訊。

就像我們說飛機載有乘客一樣。

但飛機就是飛機,它不是乘客。

我們可以問一架飛機載了多少乘客,就像我們可以問一條消息中有多少資訊一樣。

但是,我們不能将飛機視為乘客,也不能将消息視為資訊。

這兩個概念不是關于大小,而是關于兩個不同的存在。

隻要它是資訊,它就是資訊。

從通信傳輸模型中,源發出一條調用的消息。

備援的是消息,不備援的是資訊。

是以,消息可以被壓縮,而資訊不能被壓縮,壓縮的資訊就會被破壞。

那麼想想為什麼所有的文本系統都是備援的,如果消息是資訊?資訊的熵還是什麼?

一個更簡單的道理,如果資訊,即隻要說出來,寫出來的話,就沒有不确定性,所謂的壓縮就不可能存在。

然而,在這個機率的世界裡,100%的确定性和100%的不确定性隻是傳說。

本文原載于《昆鵬理論》,轉載請保留此資訊

請大家注意這個标題,坤鵬理論自2016年初創立以來,創始人為馮立鵬、滕大鵬,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知名網站或來自媒體平台的特邀專家或專欄作家,已經發表了6000多篇原創文章和問答, 文章已被轉載超過800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