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坤鵬論:為什麼少看比多看更重要?因為訊息≠資訊

作者:坤鵬論

​網際網路并不是在縮小認知差距,而是在擴大認知差距,愚蠢的人沉浸在垃圾訊息中,越來越愚蠢固執,聰明的人默默汲取着真正的資訊,越來越聰明理智。

——坤鵬論

坤鵬論:為什麼少看比多看更重要?因為訊息≠資訊

一、你以為是資訊,很多時候隻是訊息而已

坤鵬論在《訊息?資訊?通信?通訊?》中專門講過資訊(information)和訊息(message)的不同。

許多人錯把訊息直接當成了資訊,特别是國内,基本混為一個詞。

當然,就算混為一談,平時随便說說也沒啥。

可是到了資訊論、傳播學等嚴謹的學科領域,結果就是完全的混亂。

資訊,是消除不确定性的東西,它是有價值的。

訊息,是被編碼後的消息,比如:說出來是用聲音編碼;寫出來是用符号編碼……

訊息就像飛機,資訊就是乘客。

訊息可能包含資訊,也可能沒有資訊。

就像“AAAAAAAAAAAAAAAAAAAAAAA”,它是訊息。

但是,它的資訊熵=-log₂(1/1)=0,沒有不确定性了。

也就是它傳遞不了任何資訊,沒有資訊量。

是以,很多訊息可能編碼的數量很大,但是,不一定包含有什麼資訊,也就是沒有什麼價值。

這其實也揭示了一個道理:

随着訊息的發送越來越友善快捷,特别是網際網路的普及,每個人都能成為訊息發送者,訊息量就越來越多,是幾何倍、指數級增長。

這就是所謂的資訊爆炸,其實應該是訊息爆炸。

搭載資訊的訊息迅猛增長,水漲船高,資訊必然會有增長,但是,它們并不是同比增長。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價值的東西永遠是稀缺的。

這時候,整體和個體就有差別了。

對于永恒的整體來說,資訊隻要有增長就是好事,訊息是不是泛濫關系不大。

可是,對于有限生命的個體來說,他存在的整個生命時間是固定的,最多也就100年×365天×24小時=876000小時。

訊息增多之後,自然會占用人們更多的時間,但是,訊息和資訊不成正比的增長,這就造成了機關時間獲得的資訊量很可能并沒有增加,甚至大機率還會減少。

是以,網際網路并不是在縮小認知差距,而是在擴大認知差距。

愚蠢的人沉浸在垃圾訊息中,越來越愚蠢固執,聰明的人默默汲取着真正的資訊,越來越聰明理智。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和啟示:

第一,不要以為自己看的多,就能得到更多資訊。

人的時間是固定的,閱讀量基本也是固定的,如果不加選擇地接收訊息,因為訊息多≠資訊多,是以就是浪費時間,等同于浪費生命。

第二,傳播技術越發展、越發達,訊息中的平均資訊占比越低,我們可以縱觀人類曆史琢磨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資訊是有價值的,資訊永遠是稀缺的,這事就像乘客的人數是固定的,飛機造的越多,結果隻能是每架飛機搭載的乘客越來越少。

知識經濟火,是因為它在訊息泛濫的時代提供了篩選過濾服務,告訴人們哪些是資訊,進而節省了人們的時間。

時間=金錢,那麼省時間就是省錢,省錢就是創造價值,是以,知識經濟是有價值的。

其實,它所做的事情和傳統的出版社、報社、雜志社并沒有什麼差別,不過是一樣的生意換了時尚的衣服,并比别人提前用了更先進的工具而已。

第三,人類擷取資訊的目的就是消除不确定性,但是,越是短期不确定性越強。

以前坤鵬論在《投資在慢不在快 巴菲特赢在慢慢賺錢》講過,機率的世界裡,越是短期,可能性越是趨近一半對一半。

是以,越是短期越不确定,越是短期越是真假難辨,越是短期越是噪音多,越是短期越容易發生随機性事件,越短期越可能懲善揚惡。

也就是說,越短期,人力越難為,越得聽天由命。

那麼,我們可以選擇的最好辦法也可能是唯一辦法就是——讓時間去評判,讓子彈飛一會,走着瞧。

每天減少90%即時訊息(比如:新聞、各種最新時事及财經評論等)的輸入,改為閱讀已經被時間殘酷考驗過的名著經典,那才是真正的擷取資訊,擷取價值。

而且,根據坤鵬論的實踐證明,這樣還會減少大部分無謂的焦慮,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就是鹹吃蘿蔔淡操心。

有句話特别到位:"做個股民,真是累,拿着幾萬塊本金,操着聯合國的心,最後經濟學家、曆史學家、軍事學家、政治學家、貿易專家都當了一遍,炒股還是虧錢。"

第四,人類由資訊驅動,甚至可以說是控制,這個世界上能夠控制人的事情,一定是大事情,一定會讓人趨之若鹜。

是以,如今的訊息少說也有90%是被操縱的,你通過訊息所看到的世界,往往都是人家想讓你看到的世界。

有人說,要思考,要獨立思考,這是對的。

但是,誰能保證自己面對狂轟亂炸的訊息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呢?!

以前,我們以為巴菲特行,結果老人家一樣是人,這次疫情中一樣也有點慌。

是以,想不讓自己的腦子成為别人觀念的跑馬場,隻有惹不起躲得起才是王道。

坤鵬論:為什麼少看比多看更重要?因為訊息≠資訊

二、資訊熵揭示的内容秘訣

坤鵬論從事内容相關工作已經有二十多年。

有些事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是以,總會不自主地将學習到的東西與内容聯系起來思考。

比如:通過對資訊論、資訊熵的學習,我發現它們其實也在向我們揭示一個學習、寫文章、寫小說、演講……和内容相關的秘訣。

那就是,要想提高學習效率或是創作的内容吸引力,一定要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混合,不能全是确定性,或全部都是不确定性。

人們最喜歡的内容結構是:确定性的+不确定性的=知道的+不知道的=意料到的+意料不到的。

而且它們還不能泾渭分明,要穿插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确定性的相當于梯子,不确定性的是高處的知識,确定性是實,不确定性是空。

梯子不就是由“實+空”組成的嗎?

正是這樣的結構,人的認知才能夠踩着不斷向上提升。

為什麼專業論文隻有專業人士才喜歡閱讀?

就是因為對于許多人來說,裡面的内容全是不确定性,用個俗話講,跟天書一般。

當然,如果都是确定性的内容,也不行。

就像有的CEO講話,他一說前半句,别人就能猜到後半句。

于是,人們就會認為他說的都是空話,套話,廢話。

是以,我們注意觀察,那些演講特别好的人,真的并非是演講技巧多麼高超,主要在于他們講的内容淺入深出,有許多你知道的東西,但又有不少你不知道的,或是沒有想到的知識。

再比如:寫文章,最吸引人的是,能夠用通俗的比喻講一個艱深的大道理,通俗的比喻就是确定性的,大道理則是不确定性的,兩者結合在一起,讓人們了解起來非常輕松。

坤鵬論:為什麼少看比多看更重要?因為訊息≠資訊

三、認知更新的本質是消除資訊熵

薛定谔說,生命以負熵為食。

人除了以新陳代謝來消除熵,還以提升認知來消除熵。

新陳代謝保證的是人類生存,在工業化時代,我們的新陳代謝都要靠付出價值來換取相應的資料。

價值從何而來?

價值靠的是不斷付出自己的時間解決問題來創造。

在這個機率世界裡,解決問題,就是消除一件件事物的不确定性。

一件事的不确定性程度就是資訊熵。

那麼,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在消除事物資訊熵的一生。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兩個結果:

一是換取價值,保證自己生存;

二是提升認知水準,增強自己消除資訊熵的能力,讓自己機關時間的價值越來越高。

比如:我們學習股票投資,就是在消除買賣股票這件事的不确定性。

而且,操作越簡單的事,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越需要好好學習。

股票投資就是操作極為簡單的事,隻有買和賣兩個動作。

但是,它的不确定性程度非常高,因為關鍵的買賣時刻考驗的不是技能而是人性。

是以,了解非常難的事物,消除它的不确定性,你就需要輸入對應大小資訊量的資訊。

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刻意訓練背後的道理。

應付考試可能會有捷徑,但是真正的學習、認知的更新從來沒有捷徑可走。

想想看,如果真能靠幾篇文章就可以成為個中高手,那麼,早就實作世界和平了。

哲學家蒙田說:“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在于:智者總是充滿疑惑、謹小慎微,愚者卻總是真理在握、熱血沸騰。”

哲學家羅素解釋說:這是因為“人生下來的時候隻是無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後來的教育造成的。”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資訊

請您關注本頭條号,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台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