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至2.11日,2022北京冬奧會,中國奧運選手們已經獲得6枚獎牌!首先祝賀中國奧運選手們在冬奧會取得的優秀成績!
但除了奧運健兒和冰墩墩,作為一家汽車科技媒體,我們也同樣關注活躍在賽場周圍的其他有趣事物,比如自動駕駛、氫燃料、智能AI…
氫燃料汽車
在最低溫度超過零下10攝氏度的北京、張家口冬奧賽場,作為服務冬奧賽事的通勤保障車輛,傳統燃油車不符合環保趨勢首先被淘汰,但純電動汽車在這裡同樣挑戰極大,于是氫燃料汽車隆重登場。
2022北京冬奧會,大概是目前對氫燃料汽車最大規模的一次集中使用。
來自豐田、北汽、福田、吉利、宇通等多家車企以及其他企業的超1000輛氫能源車型,服務于本次冬奧會,加氫站也超過30座。

如果能有幸在現場,我們大概能看到豐田最新的第二代MIRAI氫燃料電池車,柯斯達氫擎氫燃料電池中巴車、以及包括國産氫能源大巴在内的一系列氫燃料車型。
豐田Mirai是大概算整個全球氫能源世界的先驅,第一代車型2014年首發,彼時外形和第四代豐田普銳斯插電版頗為相似,但價格昂貴,北美售價57500美金。
而如今亮相冬奧的第二代MIRAI氫燃料電池車,是基于TNGA架構下的GA-L後驅平台打造的,車身尺寸為4973/1884/1468mm,軸距2918mm,已變身妥妥的中大型新能源豪華車型。
第二代MIRAI氫燃料電池車相比第一代續航裡程由原來的JC08工況650km,提升至850km(WTLP),并且第二代Mirai還采用最新的“Toyota Safety Sense智行安全”這一套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重點是價格相比第一代還略微下調了。
而整個冬奧會賽場,有140輛第二代MIRAI氫燃料電池車将為此提供服務,此外,還有107輛豐田柯斯達氫擎氫燃料電池的中巴車穿梭其中。
國内廠商中,福田汽車的貢獻最大,為整個冬奧賽場提供了515輛氫燃料客車(部分搭載了豐田開發的氫燃料電池系統),是此次整個冬奧氫燃料車隊中絕對的主力。
而宇通則提供了185輛氫燃料客車服務北京、延慶、張家口全賽區,包括吉利星際也提供了80輛氫燃料城市客車。
那麼為什麼用氫燃料?簡單說與純電動汽車相比,氫燃料的優點是完全不怕低溫,補能速度堪比油車加油,且同樣非常環保。
氫燃料汽車的燃料主要是氫和氧化劑(純氧或空氣),一個簡單的化學式H2+O,理論上氫燃料電池車的排放物隻有純淨水。
但氫燃料汽車大規模應用的難點在于氫氣的儲存和運輸都比較複雜,加氫站建設成本也遠遠高于加油站以及充電站。
況且在以電為主的混動和純電動已成主流發展趨勢的當下,讓行業再集體轉向另一條新能源路線也不太現實,僅目前看氫燃料汽車縱有千般好,也還隻能在小範圍的特殊場合中發光發熱。
自動駕駛
2022冬奧會,與汽車相關的除了氫燃料還有自動駕駛技術,這裡的主角簡單的多,主要有兩位,Mobileye和豐田。
Mobileye在超過500輛為運動員、技術官員、媒體等提供的公交大巴上搭載了Mobileye 8以及專為城市大型車輛設計的Shield+4人工智能安全系統。
通過搭載的Mobileye EyeQ 4H晶片,這套純視覺方案的ADAS系統能實作對行人與騎車人防撞預警、車道偏離警告、車距監測警告、限速警示、前防撞警告,重點主要是在對行人及其他弱勢道路群體的感覺上。
相比起目前不少乘用車搭載的EyeQ4,與Mobileye 8 Series攝像頭配套的EyeQ4H晶片一個明顯提升,就是在夜間弱光環境下對包括行人在内的道路弱勢群體的探測和預警能力更強,這對于公共汽車這類大型商用車來說應該是非常實用的。
就市場前景來說,不僅僅是服務于2022北京冬奧的車輛,未來在其他地域公共類交通工具上,Mobileye的這套ADAS系統同樣也值得推廣。
此次2022北京冬奧會豐田可謂十分風光,不僅帶來了氫燃料電池車隊還有不少其他保障車型,比如e-Palette自動駕駛純電服務車了解一下?
東京奧運會期間,e-Palette曾作為奧運村裡的接駁巴士使用,北京冬奧會,e-Palette扮演的角色更多了。
身長超過5米軸距4米的e-Palette内部最多可容納20名乘客,身寬體胖的這一特征使其兼具備物流運輸、移動商鋪、移動辦公室和流動醫院等多種用途,它甚至可以載着一家肯德基店鋪來到你面前為你送餐。
不過,可能隻是要等的時間稍微久一些,這台擁有高精度地圖,加持了雷射雷達、高清攝像頭等傳感器的自動駕駛純電服務車,最高時速僅19公裡每小時。
智能AI
除了汽車,我們再最後聊點别的,2022冬奧會堪稱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屆冬奧會,各類機器人、智能AI的輪番上陣,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科技的魅力,我們簡單說幾個。
比如“AI教練”,關注花滑選手羽生結弦的同學們大概知道這是個啥。
說實話作為此前不怎麼關乎冰雪運動的我,頭一次看花滑比賽的時候也很好奇,裁判的眼睛到底是多牛的一把尺,怎麼就能在短時間内分析出運動員們的動作該評多少分?
原來這一切不僅隻是裁判厲害,更是AI的功勞。“AI教練”全稱大概是智能冰上運動訓練分析系統。
通過高清攝像頭在場邊實時動态監督運動員,再把運動目标跟蹤與軌迹可視化,最後在監控螢幕上呈現出每位運動員身上的骨骼關鍵點以及運動軌迹,以及各類運動名額的統計資訊。
AI讓一切都顯而易見了,最後作為教練和裁判來看,該評多少分似乎也就是一目了然了…
同樣的,谷愛淩在滑雪項目中完成了破紀錄的偏軸轉體兩周1620度,借助AI來分析也會讓即便是普通觀衆也能看清每一個動作細節。
百度智能雲的3D+AI技術——“時空定格”技術谷愛淩逆天動作
當然,除了智能AI的應用,整個冬奧賽場關于5G、VR、雲計算、機器人的智能科技應用還有很多。如今冬奧會賽程也即将過半,冬奧選手們還将繼續征戰賽場,保持關注并為他們繼續加油和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