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論1+1:每逢佳節被催婚

作者:正觀新聞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21名未婚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2%的受訪未婚青年都經曆過“催婚催戀”。80.6%的受訪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節走親訪友的壓力。面對催婚催戀,59.2%的受訪未婚青年會轉移話題和注意力,53.0%的受訪未婚青年會無論對方說啥都表示贊同。

光明日報:本質是兩代人婚戀觀與價值觀的差異

“每逢佳節被催婚”不再是個人的問題,也不能将建議僅停留在“父母與子女多溝通多了解”。催婚之是以出現,與代際差距不無關系。催婚的本質是來自家長的關心,而這種關心之是以蔓延到焦慮,本質上是兩代人婚戀觀與價值觀的差異。代際鴻溝讓年輕人與父輩在催與被催的兩端擁有不同的婚戀焦慮。在催婚父母的眼中,孩子的完婚與否仿佛自己和孩子人生路上的打卡任務。而在被催的過程中,年輕人既擔心自己無法滿足家人的期待,也不願被傳統的價值标準束縛,更不願自己的戀愛結婚被他人左右。除了代際差距,社會變遷的因素也不能忽視。部分父母的婚戀觀還停留在傳統婚姻的模式,未向現代化婚姻過渡。幸福不在早晚,父母不妨去了解和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也可以試着理性看待父母的催婚,從中去發現父母隐晦的愛的表達。每逢佳節,恰是一個彌合代際差距的溝通契機,與其無奈催與被催,不如彼此袒露心聲,讓愛與溫度充滿歡聚時刻。

北京青年報:隐伏着兩代人的交流困境

“每逢佳節被催婚”說到底就是兩代人之間的話語體系存在代溝,螺絲擰不進螺母。對年輕人所在的城市不夠熟悉,對未婚青年的工作生活也不甚了解,關心婚戀狀況成為父母親人與子女打交道的一種方式、一個話頭。由于思想觀念不同,兩代人在婚戀問題上态度迥異。“每逢佳節被催婚”的背後,隐伏着兩代人的交流困境。部分年輕人先入為主地斷定 “說了也不懂”“說了也白說”,放棄将自己的生活境況、感情遭際跟父母做深入的交流。這需要一些父母也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姿态,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态去了解體諒子女的生活現狀。當雙方都能夠主動調試、積極溝通,“每逢佳節被催婚”才能夠變成良性互動的契機。

南通網:“每逢佳節被催婚” 需要雙向奔赴

對于大多數父母和催婚族來說,他們所真正擔憂的,是過了二十六七歲甚至三十歲還沒有動靜,甚至因為在婚戀中受挫而産生不婚的想法,這才是讓他們“捉急”的真正原因。作為子女,要了解父母和長輩的關心。“催”雖然會讓人煩,但無人“催”更是一種悲哀。面對“催婚催戀”,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是能夠獲得長輩的了解的。進一步來說,父母和長輩的閱曆更豐富、比年輕人更有經驗,就婚戀中的問題,和他們進行探讨,顯然更有好處。面對“每逢佳節被催婚”,雙向奔赴才是最好的應對,也是有益于年輕人的人生的。

川觀新聞:讀懂父母良苦心

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齡結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當下社會語境下,有些年輕人玩心太重,對成家結婚毫無興趣,甚至視為畏途,成為現實版的“鑽石王老五”,導緻家長怨聲載道,親戚朋友難以了解。“每逢佳節被催婚”,良苦用心“你懂的”。對于晚輩來講,要充分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在幹好工作的前提下适當地考慮一下自己的“終身大事”。要知道,男大不當婚,女大不當嫁,永遠都是父母的心頭之虞。某種意義上講,在合适的年齡結婚也是對父母的一種盡孝。請年輕人好好掂量掂量,萬萬不可一意孤行,率性而為。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