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评论1+1:每逢佳节被催婚

作者:正观新闻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21名未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面对催婚催恋,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

光明日报:本质是两代人婚恋观与价值观的差异

“每逢佳节被催婚”不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能将建议仅停留在“父母与子女多沟通多理解”。催婚之所以出现,与代际差距不无关系。催婚的本质是来自家长的关心,而这种关心之所以蔓延到焦虑,本质上是两代人婚恋观与价值观的差异。代际鸿沟让年轻人与父辈在催与被催的两端拥有不同的婚恋焦虑。在催婚父母的眼中,孩子的完婚与否仿佛自己和孩子人生路上的打卡任务。而在被催的过程中,年轻人既担心自己无法满足家人的期待,也不愿被传统的价值标准束缚,更不愿自己的恋爱结婚被他人左右。除了代际差距,社会变迁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部分父母的婚恋观还停留在传统婚姻的模式,未向现代化婚姻过渡。幸福不在早晚,父母不妨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也可以试着理性看待父母的催婚,从中去发现父母隐晦的爱的表达。每逢佳节,恰是一个弥合代际差距的沟通契机,与其无奈催与被催,不如彼此袒露心声,让爱与温度充满欢聚时刻。

北京青年报:隐伏着两代人的交流困境

“每逢佳节被催婚”说到底就是两代人之间的话语体系存在代沟,螺丝拧不进螺母。对年轻人所在的城市不够熟悉,对未婚青年的工作生活也不甚了解,关心婚恋状况成为父母亲人与子女打交道的一种方式、一个话头。由于思想观念不同,两代人在婚恋问题上态度迥异。“每逢佳节被催婚”的背后,隐伏着两代人的交流困境。部分年轻人先入为主地断定 “说了也不懂”“说了也白说”,放弃将自己的生活境况、感情遭际跟父母做深入的交流。这需要一些父母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理解体谅子女的生活现状。当双方都能够主动调试、积极沟通,“每逢佳节被催婚”才能够变成良性互动的契机。

南通网:“每逢佳节被催婚” 需要双向奔赴

对于大多数父母和催婚族来说,他们所真正担忧的,是过了二十六七岁甚至三十岁还没有动静,甚至因为在婚恋中受挫而产生不婚的想法,这才是让他们“捉急”的真正原因。作为子女,要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心。“催”虽然会让人烦,但无人“催”更是一种悲哀。面对“催婚催恋”,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能够获得长辈的理解的。进一步来说,父母和长辈的阅历更丰富、比年轻人更有经验,就婚恋中的问题,和他们进行探讨,显然更有好处。面对“每逢佳节被催婚”,双向奔赴才是最好的应对,也是有益于年轻人的人生的。

川观新闻:读懂父母良苦心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结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当下社会语境下,有些年轻人玩心太重,对成家结婚毫无兴趣,甚至视为畏途,成为现实版的“钻石王老五”,导致家长怨声载道,亲戚朋友难以理解。“每逢佳节被催婚”,良苦用心“你懂的”。对于晚辈来讲,要充分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在干好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地考虑一下自己的“终身大事”。要知道,男大不当婚,女大不当嫁,永远都是父母的心头之虞。某种意义上讲,在合适的年龄结婚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尽孝。请年轻人好好掂量掂量,万万不可一意孤行,率性而为。

(黄河评论信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