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人類望回此刻,會在得克薩斯州的荒地上,看到高聳的星艦像燈塔一樣,反射出改變他們命運的信号。
有史以來最強、最高效、最省錢的星際飛船系統來了。

這也是繼 2019 年首次星艦釋出會之後,馬斯克正式召開 SpaceX 的新釋出會,他在現場分享了星艦(starship)最新的進展,和它帶來的振奮人心的未來。
這些星際飛船,将帶我們飛往月球,火星,以及太陽系之外那些觸不可及的地方。
聽起來很美好,不過馬斯克這樣形容這個過程:我們好像看到惡魔在敲門。
最強星際飛船系統+最新太空計劃
從 2019 年 SpaceX 的星艦揭曉以來,贊美聲和争議聲都從未停過。
馬斯克總結,SpaceX 這兩年已經取得了 144 次成功發射,106 次成功着陸。
次數多到我都有發射 PTSD 了,而且我每次發射完都還要去看看網民都是怎麼說的。
這兩年來,馬斯克都沒明确提過星艦更新的資訊,不過實踐起來倒是馬不停蹄。
今天展現出來的星艦,也和最早的樣子天差地别了。
可重複利用的星艦
最新的星艦高 50 米,直徑 9 米,加上火箭助推器就有 120 米。
它有效載荷 100-150 噸,能攜帶推進劑 200 噸進軌道,為其他太空中的星際飛船加油,這也是目前前往火星所必經的過程。
它的表面覆寫着隔熱瓦,這些瓦價格高昂,馬斯克提到團隊以低廉的價格完成了這些瓦的可重複使用,而且保證性能不會損害。
最關鍵的,就是可重複使用,它也應用到了整個星艦系統之中。
SpaceX 将使用看起來跟「筷子」一樣的機械臂,在發射塔回收火箭助推器。
助推器雖然很大,但理論上每小時可以飛行一次,6 分鐘内能到太空再傳回。
這樣一來,發射塔就能實作快速發射和回收,進行舊裝置的翻新和再利用,飛船每 6-8 小時就可以再次發射,星際飛船最開始設計就是希望每天可以飛行 3 次。
他們的目标,是每個月至少制造一個堆棧,堆棧也就是飛船與火箭的結合體。
最終,實作每 3 天就造一艘飛船。
這是對整個太空行業規則的改寫,它極大地減少了航天航空材料制造的成本、裝置的浪費,以及日益危機的太空垃圾。
超重型火箭發動機
說到 SpaceX 的火箭,馬斯克表示現在的超重型火箭高 69 米,将成為有史以來最強、最高效的火箭。
它的推力将是最大運載火箭土星 5 号的兩倍。土星 5 号熟悉嗎?就是 NASA 送人類到月球的那個火箭。
這個超重型火箭的發動機也有了最新進展——下面左邊是猛禽 v1 發動機,右邊是猛禽 v2 發動機。
可以看到,一個 100 多噸推力,一個230噸推力,舊的猛禽看起來就像一棵聖誕樹,新的猛禽更簡潔了,推力也更大了。
未來,它的推力還會提升到 250 噸,馬斯克直言,最近他花時間最多的就是這個猛禽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了。
馬斯克表示,SpaceX 日均可以制造 1 台 Raptor 猛禽引擎。
這樣,每架星艦的制造費為幾百萬美元,單次發射成本将低于 1000 萬美元。
後續太空任務安排
2022 年發射計劃,無疑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馬斯克表示,今年 SpaceX 計劃進行 50 次左右發射,約每周 1 次,希望每月都可以進行技術疊代。
監管方面,SpaceX 将在佛羅裡達建設第二座星艦發射場。他們已經獲得了環境許可,而聯邦航空局(FAA)可能會在 3 月份準許。
當記者問到何時能進行星際飛船的首次軌道飛行測試時,馬斯克表示:我非常有信心今年就能夠将其送入軌道。
在經濟效益方面,馬斯克對 SpaceX 地期許更大,它提到之前覺得太空探索太貴主要就是不可回收利用:假以時日,SpaceX 的産出可能是投入的 100 倍。
建火星城的夢想
星艦最開始其實就是主要為人類殖民火星而造。
釋出會現場,馬斯克也提到了關于乘坐星艦前往火星的願景——
「星艦」可以運送大量物資,在火星上造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火星城」,逐漸脫離母星(地球)的補給。
自給自足是最難實作的,裝置的可重複利用是關鍵,另外火星雖然很像地球,但依然是個窮兇極惡的蠻荒之地,馬斯克笑着介紹他們火星之旅:這趟太空旅行最大的賣點就是非常辛苦、非常艱難,而且非常容易死人。
他轉念又說,雖然很難,但 SpaceX 會盡快完成建造火星城市的項目。
現場播放的火星之旅宣傳片中,推進器幫星際飛船升空,之後傳回地球回收再利用,星際飛船在太空中互相聯結。
在它們降落火星基地後,這篇荒蕪而冷峻的土地上,人們正穿戴着銀色的航空裝備,望着他們豐收的成果。
在看起來瘋狂的星艦計劃背後,很多人一方面抱着對馬斯克勇氣的欣賞,一方面戲谑和批評的聲音也層出不窮。
如何讓這些希望落地,SpaceX 的實際行動,其實更值得我們關注。
馬斯克星艦簡史:不斷爆炸着,不斷上升着
又炸了?
這可能是網友對近兩年的星艦最多的評論。
從 2019 年 7 月 26 日,最早的星艦原型機「星蟲」(starhopper)面世,開始 20 米的自由懸浮測試。
此後,高度越往上升,爆炸就越來越多。
MK1、SN1、SN3、SN4、SN7、SN7.1、SN8、SN9、SN10、SN11,SpaceX 一共炸了 10 艘星艦。
它們有的是因為加壓測試失敗,有的因為焊接技術失敗,有的因為燃料箱低溫測試失敗,有的因為加注液氮測試時失敗,有的因為靜态點火後突發爆炸,有的觸地爆炸,還有的甚至成功着陸後原地爆炸……
SN11 在飛行直播中畫面突然暫停,攝影機信号也丢失了,評論員的聲音傳來:SN11 不會回來了,不用等待它着陸了。
在一片又一片爆響和明亮的火焰中,SpaceX 每一步都走得铿锵又悲壯。
人們調侃着說,這是「流水的星艦,鐵打的炮仗」。
不過馬斯克還是挺樂觀的,SN8 撞地爆炸後,馬斯克發 Twitter 高興地說,「我們已經拿到所有需要的資料,恭喜 SpaceX 團隊!」
評論員目睹 SN11 炸裂的無數的星艦碎片從空中落下,馬斯克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失敗,「至少砸出來的坑在正确的地方。」
在他看來,「高效的生産效率能解決很多問題。」
的确,幾乎沒有航空公司能像他那樣每月都能發射一次。
當人們吐槽着星艦看起來廉價的不鏽鋼外殼,但背後是 SpaceX 團隊将火箭高效、批量地生産出來——SN10 剛發射完一周後,SN11 就來到了發射台。
同時,每次的炸機,又彌補了之前的不足,燃料、推力、引擎、機身、着陸等數百項技術都在不斷進步。
這種進步的速度和發射的頻率成正比,成功的機率也越來越高。
SN11 後,馬斯克直接換掉之前的版本,跳到了全新的 SN15——
發射當天,3 個「猛禽」發動機推進爬升,10 公裡後空中關閉,SN15 調整姿态開始降落,最終成功着陸,歡呼聲響起。
至此,SpaceX 終于獲得了最難的安全着陸能力。
今天,最新的星際飛船來到我們面前,終極版本也越來越觸手可及。
在人人坐上「星際飛船」之前
馬斯克的火星之旅中,星艦系統是核心。
SpaceX 估計,終版星艦飛船大概需要 20 台原型機測試。
現在,SN21 和 SN22 接近完工,值得注意的是,從 SN15 開始,星艦上就開始安裝星鍊。
除了此前 SpaceX 廣為熟知的獵鷹火箭、載人龍飛船,星鍊計劃是 SpaceX 另一重要工作。
它自誕生之初就引發了極高熱度,馬斯克希望最終能發射 42000 顆衛星,建立一個覆寫全球的衛星網絡,為地球上的使用者提供寬帶服務,讓再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輕輕松松上網。
星艦+星鍊,也預示着無線通信+太空運輸的結合,Starlink 網際網路将遍布在太空之旅的每個地方。
雖然最近圍繞着馬斯克的風波不斷,前有 NASA 對星鍊計劃部署數萬顆衛星表示擔憂,認為其可能加大太空碰撞事件的機率,近日太陽輻射爆發,還造成了 40 多顆 SpaceX 的衛星報廢。
馬斯克作為話題風暴中的人物,近期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更是引起了一陣陣争議。
但抛開馬斯克本身的光環,我們仍然對太空探索抱有最大的期望,期待在地球最壞的結果到來前,子孫後代也能好好生活。
從國家宇航局到各大私營太空公司,太空賽道已經越來越激烈了。
航天行業咨詢公司 NSR 預計,到 2028 年亞軌道市場價值将達到 28 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将達到 104 億美元;軌道市場将達到 6.1 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将達到 36 億美元。
NASA、SpaceX、維珍銀河、藍色起源……這些太空公司的關注背後有萬衆期待,也有冷嘲熱諷,競争背後更重要的是,一切都在快速前進着。
馬斯克曾提到 Space X 未來的計劃如下——
2022 年發射至少兩艘貨船到火星,為日後的太空飛船提供能源、采礦技術和生命支援系統。
2024 年完成搭載宇航員登陸火星的計劃,并在 2050 年之前,花 9 年将 100 萬人送上火星。
未來,實作每年發射 1000 次星艦飛船抵達火星,平均一天3 次,一艘星艦坐 100 人,他們都将成為新的火星居民。
兩極化的質疑和追捧依然會持續下去,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積極探索總是好的。
馬斯克這次的說法顯得實在了許多:關于探索銀河系,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去和不去,但我認為我們應該都有去的可能。就像隻有一小波人去月球一樣——他們去了,就等于人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