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窮人的選擇

“窮”首先是是一個比較級的詞語,我比誰富有,我比誰窮,而不存在我就是窮這樣的話。

是以本文中的“窮人”,我們可以了解為這個社會中組成群體最大的人,也就是普通的平凡人。

而受限于我們各自成長的環境,我們眼裡對于什麼樣的人才是“普通人”可能千差萬别但同時又深以為然。

用城市來劃分顯然是不妥的。北京也有普通人,繼承祖上的房子,一平米十萬元,但是月收入隻有幾千元的北京土著是有的。

用月收入來劃分也是不妥的。月收入幾萬元,但背上了三十年每月數萬的房貸、車貸,加上各種水電油費的支出,不敢消費的人也是有的。

而月收入幾千元,但是房車齊全,生活在小城市,每月還經常可以下館子,每年還經常可以出遊一次的人也是有的。

是以,什麼叫窮人?我們無法定義。有的人可能會說,月收入幾萬的人是因為需求大是以才看起來“窮”,北京土著把房子賣了馬上變現幾千萬,這怎麼會叫作窮呢?

可是,如果一個人家庭世世代代生活在北京,ta一切的社會關系都在北京,ta也沒有特别的技術,ta有多大機率賣掉房子然後在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呢?

确實月收入幾萬的人我們可以說:你别買那麼大房子不就完了?你少花點不就完了?的确有這樣的人,但的确也有掙得多但必要花費多的人。

是以,什麼叫做窮人呢?

那麼我們先帶着這樣對于“窮”的模糊不清的定義向下走。如果說北京土著可以賣房重新開始,如果月入幾萬可以丢掉不必須的需要重新開始,那麼這兩者可以馬上搖身一變變為“富人”。那如果我們出生在一個村子裡,或者縣城裡,或者小城市裡,這樣的人才是大多數人,我們這一生的選擇有什麼呢?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主流媒體或者各種部落客曬着自己的生活,口口聲聲說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說着年輕人就要過上一些有趣的日子。而兢兢業業一輩子學習或者老實工作的普通人會被扣上“不想像他們一樣過上平庸或者無聊的一生的帽子”,動辄就是不解風情的碼農、書呆子。可是也許,這樣的選擇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才有可能是唯一過上“安穩”一生的方法。

在一個人年輕力壯的時候看起來選擇總是很多的,畢竟年輕,身體也好,父母家人無養老之憂,也無孩子的負擔,這時候看起來我們有的是選擇,可以過上漂流的、随心所欲的生活。可是這些東西會随着年齡的增長漸漸消失,身體會不再健康,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家人的養老、家人的疾病的治療,這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孩子和自己的家庭看起來是可以選擇的,可以不結婚,可以沒有孩子,但當年老時,家人去世後,朋友們也都回歸家庭,此時孤獨、自己的養老這些問題必然産生。有人可能會說我可以和那些同樣沒有家庭的人一起搭夥過日子,有道理,但是60歲以後呢?行動不便了以後呢?難道和朋友住在一起搭夥過日子嗎?有的人這時候又說,我可以住養老院。大陸的養老院制度我并不了解,我期望這可以成為一種解決方案。我想,這也的确是許多丁克或獨身的人的精神支柱了吧。

話說回來,也就是如果一個普通人在年輕的時候選擇了花花世界遊山玩水吃喝無度月月光的幹淨,那麼可以想見大機率在人到中年或者老年的時候就會生活困頓不已。每每念及此,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家裡人總是喜歡讓孩子去部隊,去事業編,考公務員,或者讀完博士當一名大學老師。也許這些選擇在年輕的時候看起來與外面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比起來不是那麼明智,但這些也的确是一個普通人可以過上有保障的、安穩的一生的大機率的選擇了。

而媒體上宣傳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則是一種超前消費主義,這更像是一個資本主義的陷阱,這個陷阱當然是對于普通人來說。對于“富人”來說,年輕的時候有許多選擇,可以試錯,可以環遊世界旅行,可以有gap year,可以學很多花哨但不掙錢的技能,幹一些有趣的但沒什麼報酬的或者積累的事情,這些才是正常的生活,但是對于普通人而言,這些就像是毒藥,吸引着我們去接受,但晚年的後果卻要自己來承擔。但就像是很多人隻有等到智齒發炎了才會去拔牙一樣,我們往往看不到後果,就會沉迷于眼前。

普通人唯有選擇自己聯考後稀裡糊塗選的專業,當然如果是自己後半輩子喜歡的那自然最好,兢兢業業地幹下去,在某一個領域變成不可替代的人,唯有此才有機率可以變成“富人”。這也是窮人變富在當今時代幾乎唯一的選擇。至于那些白手起家,從零開始的故事,聽一聽是極好的,自己做,幸存者偏差,好像誰都可以,實際上是錯覺。

而東張西望,隻看到“富人”年輕時的對于他們而言正常的生活,也誤以為是自己可以追求的東西,大機率就會在以後的日子過得凄慘。詩和遠方,日日美麗的海灘,睜眼看世界曆來都是富人的專利。

有人可能會說年輕就是要無極限,no boundary,年輕的時候我享受了,年老的時候就無所謂了。但如果睜眼細看,說這話的人幾乎都是年輕人吧?而這批年輕人到年老時會說出何等話來我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我們其實都是活在當下的一種動物,會覺得此刻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那麼如果推到年老時,那可能就變成後悔不疊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