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1年8月27日,毛主席乘專列抵達湖南長沙。28日晚上9時,毛主席接見了早已在長沙等候的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第一政委韋國清、第二政委劉興元,這次的談話,陪同毛主席南巡的汪東興也在場。
一見面,毛主席就與大家唠起了家常。他問韋國清:“韋拔群和你都姓韋,是不是一家子呀?”

圖 | 毛主席和韋國清(左一)
韋國清回答:
“是五服以外的,不是五服之内的。韋拔群到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過,接受過主席的教育。他回廣西開展群衆工作帶回幾本書,就在東蘭縣辦起了農民運動講習所。”
毛主席說:
“不能說他向我學習了什麼。名義上,我是先生,他是學生,實際上,他是先生,我是學生。廣西的事,他比我知道得多。可惜這位同志已經犧牲了,我對他很懷念。”
接着,毛主席把話題轉到了延安整風上來。這時,丁盛向毛主席彙報說:“在延安整風中學過兩本書,對自己幫助很大,後來還參加過七大。”
圖 | 丁盛
毛主席邊聽邊說:“你參加過七大,了不起呀!你們(指劉興元、韋國清和汪東興)有沒有參加呀?”
汪東興回答:“我參加了。我是七大的候補代表。”
話落,丁盛接着彙報自己的戰鬥經曆。當他講到打錦州時,毛主席插了一些話。主席對丁盛講的把俘虜補充到部隊的做法作了肯定。毛主席是這樣說的:“俘虜也是勞動人民嘛!我們曆來有這個政策!”
說到‘打仗’,丁盛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來了……
毛主席稱丁盛為“丁大膽”
平津戰役後,丁盛率領135師在天津附近休整了兩個月,然後奉命随第4野戰軍南下參加追擊戰。
據軍史記載:
135師的前身是1927年9月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組建的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争,135師幾乎參與了所有惡戰。
丁盛在接到此次南下作戰的任務時,立即召開了動員大會。在會上,他說:“我們要做好随時打硬仗、惡仗的準備!因為我們是尖刀師,不能給英雄的解放軍丢臉!”尤其要提的是,紅軍時期的“十八勇士”、抗戰時期的“狼牙山五壯士”,都來自于這個部隊。
1949年10月,南下的解放軍第4、第2野戰軍組成“西、中、東”三路大軍,呈“大鉗形”包圍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20多萬人。
白崇禧一向鬥智不鬥力,人稱“小諸葛”。白崇禧想的是,解放軍的大迂回方案,雖然可以切斷桂軍的退路,但也分散了自己的兵力,畢竟解放軍三支部隊之間空隙極大。是以,他一邊以自己的20萬主力部隊在衡陽、寶慶一帶修築工事,一邊調兵加強衡寶沿線,企圖遲滞解放軍行動。
如此一反常态用兵,令第4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敢妄動,随即下令“三路大軍暫停進攻,原地集結待命”。
然而,指令下達後,卻仍有一支部隊在繼續攻打,一直打進了白崇禧的“窩裡”。這支部隊就是丁盛指揮的135師。
10月2日,135師向衡寶公路以南穿插,在途中與敵人接觸,丁盛下令速戰速決突破桂軍一線陣地,繼續向衡寶公路猛插。
圖 | 丁盛和戰友們在一塊
4日晚,先頭部隊403團占領衡寶公路上的水東江。因急行軍途中顧不上架設電台,丁盛沒有接到‘停止前進’指令,是以繼續率部向衡寶公路以南挺進。
5日淩晨,135師全部通過衡寶公路,前衛已經進入到了衡寶以南的靈官殿地區。
下午時分,丁盛和政委韋祖珍向第4野戰軍指揮部報告135師所處位置。這時,指揮部的參謀人員用手在地圖上指着靈官殿,在場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第4野戰軍參謀長蕭克說:“好一個丁大膽,哪裡不好去,卻偏要鑽到牛魔王的肚皮裡去!”
大家都知道,135師所處的境地太危險了!如果被白崇禧發現沒有後續部隊,很可能會被吃掉的。
當日18時,林彪思慮良久後,緻電丁盛,給予3條重要訓示。
一、你師明日上午應在原地休息和待命,準備下午向湘桂路前進,于6日12時左右突然進至洪橋、大營市一線翻毀鐵路;
二、你們暫時歸我們直接指揮,望告電台特别注意聯絡我們;
三、目前敵後甚空虛,你們須采取機動靈活的獨立行動,襲殲小敵,截擊退敵。
此次,林彪越過兵團和軍兩級指揮機構,直接指揮到師,由此可見,戰況之特殊。
解放軍的一個師大膽進入,令白崇禧摸不着頭腦。當得到報告這個師向南直插湘桂鐵路時,白崇禧驚出一身冷汗。要知道,湘桂鐵路是實施部隊機動的命脈,如果被切斷,那麼後果必然不堪設想。
這種情況下,白崇禧趕緊調整部署,抽出一個師在後面包抄,動用王牌部隊第7軍兩個師和第48軍兩個師正面堵截。
當丁盛發現部隊已被白崇禧集團軍重重包圍後,他沒有慌張,沒有立即下令撤退。他考慮到,撤退的路上肯定有重兵設伏,後撤隻能遭受滅頂之災。但是,丁盛也沒有下令就地設防,反而下了一道“全師向前猛沖”的指令。
圖 | 丁盛(右一)
丁盛指揮135師在沖擊時,林彪正在指揮部裡研究如何找出一道“縫隙”,讓135師退出來。誰知他的電報剛剛拟好,135師就來了急電:部隊前後左右都是敵人,正全力朝前闖。
此刻,林彪的腦海裡閃過一抹亮光,他發現白崇禧‘動’了。這一動,不就破了白崇禧早先精心設定好的圈套了嗎?于是,林彪立即下令全線總攻!同時,林彪大聲道:
“給丁盛專門發電,要他不惜戰至最後一人,絕不能後撤,堅決擋住敵人。”
四野參謀長蕭克提議:
“是不是給135師發一個嘉獎令?”
林彪說:
“可以。要他們一定頂住。”
收到野戰司令部的嘉獎令時,135師各山頭陣地已經看不到一塊綠地了,師部臨時改為救護所收進幾百個傷員。丁盛說:
“把野司嘉獎的消息迅速通知全師每個連隊,告訴大家,敵人在我大部隊打擊下,正在奪路潰逃,我師各部要堅守住交通要道,堵住敵人退路,打一個大的殲滅戰。”
9日,135師在界嶺一線堵截南撤的國民黨軍。下午,國民黨第7軍軍部率172師經黃土埔向西撤退,丁盛指令404團和405團發起攻擊,将第7軍截成數段予以殲滅。
圖 | 白崇禧
10日,第4野戰軍全線總攻,戰鬥到晚上8時,白崇禧的北線被全部摧垮,第7軍副軍長淩雲上成了俘虜。
衡寶之戰中,丁盛率部打亂了白崇禧的部署,進而對戰役取得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毛主席稱他為“丁大膽”。
丁盛将軍作戰善打穿插,在他的心裡,打穿插的部隊一定要強,要膽大心細。不要怕四面包圍,不要怕切斷歸路,不要戀戰,不要戀财。這幾條他都牢記于心。追根溯源,丁盛的戰術思想,深受林彪的影響。
在解放戰争時期,4野部隊給排以上幹部發了一本小冊子,名曰《打勝仗的根本辦法》,上面均為林彪“一點兩面”、“三三制”等戰術思想,為提高部隊戰鬥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丁盛率領54軍一路披荊斬棘
1950年4月,丁盛升任為45軍副軍長。1950年11月,丁盛任45軍代理軍長。
1952年,丁盛任54軍首任軍長。當時,54軍為44軍和45軍合并組成。部隊對番号很敏感,44軍官兵不願稱45軍,同樣,45軍也不願稱44軍。最後周總理拍闆:稱54軍。當時,周總理這樣說:
“我看可以這樣嘛,我把44軍和45軍番号中選一個數出來,組成一個新的54軍番号,這不是兩個軍的番号都保留了嗎?”
周總理這樣一解釋,大家就都沒有意見了。
1953年1月21日,新成立的54軍從廣東惠陽出發,一路向東北進發。
2月上旬,54軍第130師率先過江,進駐北韓鐵山半島,擔負抗敵登陸作戰任務;第134師、第135師則在遼東半島,一邊抓緊訓練,一邊擔負守衛海防任務。
5月2日,第134師、第135師入朝,先是進至平壤附近地區,接替第39軍防務。6月下旬,這兩個師又接到指令開赴金城前線,配屬第20兵團參加夏季反擊戰。
6月23日,第20兵團召開作戰會議。丁盛與謝明政委驅車趕到參加會議。路上,丁盛對謝明說:“我們部隊入朝有一段時間了,這一次才撈到打仗機會啊!”
“是啊!部隊求戰的情緒很高,我們部隊是一支有光榮傳統的老部隊,一定能打好的!”謝明的話充滿信心。
“從年初入朝來,我們還沒正兒八經地打過一仗!打不好這一仗,對不起總理為咱們起的這個54軍番号啊!”丁盛說,“聽說金城戰役打的都是僞軍,我看敵人就有點兒松勁兒了,但‘首都師’是敵人的主力,不能小看啊!”
會上,楊勇司令員開始點名:“54軍你們打‘首都師’怎麼樣?”丁盛回答:“沒有問題,一定會打好這一仗。”
圖 | 楊勇
7月13日晚,志願軍發起了金城戰役。經過激戰,第54軍所屬部隊突入南北韓軍陣地,完成了20兵團規定的所有任務。到14日,在志願軍的打擊下,南北韓軍‘首都軍’、第6師和第8師遭受重創,1.4萬多人被殲。南北韓總統李承晚坐不住了,他趕赴前線督戰,下令部隊進行反撲。
7月20日,在陣地戰最困難的時候,丁盛指令54軍的預備隊134師全部投入戰鬥。405團在巨裡室西北高地與南北韓軍展開争奪戰,拉鋸般地進行了25次争奪,直到27日停戰協定簽訂,陣地仍牢牢掌握在54軍手裡。
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54軍積極參加支援北韓人民重建家園。1958年奉命分批回國……
1962年秋,54軍軍長丁盛奉命率130師由川入藏,參加對印反擊作戰。丁盛率部使用了火車、汽車、馬匹等交通工具,用了3天的時間,到達了中印邊界,立即設軍指揮所,時指“丁指”。
11月6日,丁指進抵西藏察隅。先期到達邊境的130師,在師長董占林的帶領下,正在進行戰前偵察和準備。
11月16日,丁指下令發起‘瓦弄之戰’。這場仗,丁盛是胸有成竹的,他對印度軍隊作戰情況摸透了。後來他回憶稱:
印度軍隊之編制,有師、旅、營、連、排、班,沒有團。營以下建制是固定的,旅以上不固定。一個旅可以指揮四個營,也可以指揮五六個營。師亦如此。印軍曆史悠久,士兵為職業兵,年齡最大有四五十歲者。故其基層士兵戰鬥經驗豐富,單兵技術好。營一級指揮不行,發現情況不會報告,亦不懂處理。營以下沒有重機槍,各旅配有重機槍營。打炮善短距離射擊,幾十公尺亦可指揮炮擊。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故丁指所部僅用了10小時就擊潰了印軍。當時,國外的媒體報道稱:丁部“如風卷殘葉,勢不可擋”、“小刀切黃油”等等。
‘瓦弄之戰’是中印邊境戰争中關鍵一戰,也是最後一戰,殲滅印軍3營全部,1個營大部和印軍第11旅直分隊等部,共1200多人。而号稱參加過二戰,曾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印度部隊,在與54軍的對戰中,可謂是威風掃地。
據說,直到今日,在印度的軍校裡,模拟假象敵的番号仍然是丁盛将軍帶領的“54”軍,“54”是印軍心中永遠的痛。
毛主席希望丁盛多讀書
丁盛作戰勇猛,戰功累累。在彙報工作時,對戰鬥經曆講得頭頭是道。而毛主席卻希望他能用點心在讀書上。
1971年8月30日,毛主席離開長沙去南昌前夕,又找丁盛、劉興元、韋國清等談話。
接着,毛主席指着劉興元問:“你會寫文章嗎?”
劉興元說:“不會。”
毛主席又指着丁盛問:“你呢?”
丁盛說:“文盲。主席的書還可以看得懂,外國的書看不懂。”
“我希望你今後多讀點書。”
頓了頓,主席對大家說:
“那怎麼樣辦啊?請先生幫。你們都是書記,你們還要當學生。我現在天天當學生,每天看兩本《參考資料》,上午一本,下午一本,是以懂得點國際知識。有的人太忙了,隻看一份《參考消息》,太少。你們沒有時間,可以拿來叫秘書,科長們看看……”
此次談話,給予丁盛很大的幫助……
1973年12月,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丁盛出任南京軍區司令員。丁盛将軍晚年的生活,喜歡下象棋,尤其是用“車”,或長驅直入,或側面攻擊,或橫掃對角,人皆難敵。劉興元、廖仲符等均為他的棋友。有時,他和棋友下罷棋後,他會說:“下棋妙也,時時有關口,處處有險道。一步不慎,悔之晚也!”
1999年9月25日,丁盛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