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在西漢代未央宮遺址的勘探發掘考古活動中,人們發現皇後寝宮“椒房殿”的夯土台基下,隐藏着一條呈南北走向,長達20米、高約1米,一端連接配接着斜坡和小台階,通往盡頭處一個小房間的地下密道。整條密道設計精良、做工考究,兩側立有木柱支撐洞頂,每隔幾米布置有照明用的燭台,地面平鋪青磚,上面還雕刻着起防滑作用的幾何紋飾。
這條精心修建而成的密道,作用是什麼呢?
通常修建密道,是為了預防地面上發生緊急情況,用作逃生或躲避所使用,但椒房殿密道并未通往宮外,極易被人從外面堵死成甕中捉鼈。顯然,這條密道并不具備逃生功能,設計初衷也不是為預防宮廷外頭的動亂。
類似的密道,在西漢太後居住的長樂宮遺址下方,也有發現。長樂宮密道口的分布點,按宮殿結構布局分析,直接通向了太後休息的寝殿。如此重要和隐蔽的位置,除非是太後極為倚重的親信,否則其他人絕對沒機會踏足。
除此之外,未央宮其它宮殿,就再也沒有發現密道。
為何單單隻有皇後、太後的寝宮下面,設定有密道呢?
這與西漢的“二進制政治”有關。從劉邦皇後呂氏、文帝皇後窦氏、元帝皇後王氏等長期涉政的情形看,在西漢的權力體系中,父系的皇權與母系的後權,是一個交替登台、此消彼長的周期規律。但外戚幹政素來為朝臣所忌憚,不能明着擱在台面上,故而位置關鍵、規模頗大的地下“密道+密室”工程,就成了外戚勢力密謀的場所。
就拿劉邦來說,晚年的他很是擔心年幼的太子劉盈,彈壓不住那幫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這時就需要一個相對較強的呂後,為新皇帝保駕護航。在這種朝局下,後宮幹政是被皇權所允許的,因而這項難以掩人耳目的地下密道工程,才能在皇帝的默許下完工。
然而,外戚集團的坐大,最終也必然要與強烈渴望“唯我獨尊”的皇權産生沖突,甚至是激烈争奪權力的碰撞。漢武帝晚年,對即位之初太皇太後窦氏、皇太後王氏幹政的境況曆曆在目,殺伐果斷的他幹脆來了一招狠辣的“留子去母”,賜死太子劉弗陵的生母鈎弋夫人,提前排除了新皇帝将來受外戚掣肘的可能性。
這套權力遊戲玩了200年,終于再也維持不下去了。自漢成帝開始,圍繞着太後王政君,王氏外戚勢力不斷膨脹,終于到了就連皇帝也無法制衡的地步。公元9年1月15日,外戚王莽篡漢,建立起了新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