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複工,當然要來點硬貨。
沒錯,那便是萬衆期待的HBO台柱級狠劇——
亢奮 第二季
Euphoria Season 2
光怪陸離的舞池,誇張絢麗的眼妝。
這群人肆意扭動着身體,放縱自己的靈魂。
嗑藥,酗酒,甚至是亂搞男女關系。
他們是一群問題少年,也是十六七歲的高中生。
《亢奮》第二季一上線評分和口碑就蓋過了首季,直接引爆外網。
鬼才導演澤維爾·多蘭看後,都沒忍住在ins上寫了一篇超長的影評。
甚至連劇中的妝容“亢奮妝”,也一度引發全球各大美妝部落客紛紛效仿。
大尺度的畫面,青春又頹然的底色。
無不讓觀衆們因為《亢奮》而“亢奮”。
劇集所關注的正是一群如困獸般的青少年。
他們在混亂中宣洩自己的欲望,在醉生夢死中逃避痛苦的現實。
女主角茹(贊達亞),就是這麼一個“不良少女”。
父親的去世,加上躁郁症的不斷複發,讓還是花季少女的茹遭受了暴擊。
她開始濫用藥物,來緩解心理和情緒上的焦慮。
進過戒毒所,也參加過戒毒互助會,但茹依舊無法拒絕使她緻幻的小藥丸們。
她沉淪在這些白色粉末的世界裡,一次次讓親人失望到極點。
無法與自我和解,甚至無法獨處。
茹在這些暴戾的情緒裡,找不到發洩口,幹脆堕落。
反感家人對自己的關心,屏蔽友人對自己的勸導。
依賴毒品到無法自拔。
直到,一位跨性别者——茱兒(亨特·莎弗)的出現。
白皙的大長腿,一頭發光的粉金色長發。
誰能料到這樣的美人其實是個男孩子呢?
她爽朗純粹的性格,像一縷和煦的微風。
吹散那些白色粉末,走進茹的世界,也讓她的世界變得明媚起來。
在茱兒受到校園霸淩和恐吓後,茹會第一個前去安慰。
茹戒毒時,茱兒也始終陪伴在茹身邊。
她們彼此安撫、救贖,是對方的光。
但看似随性樂觀的茱兒,實際上,也曾迷失在“性别認知”的錯誤漩渦裡。
在遇到茹之前,她沉迷于和不同的老男人約會。
希望用這種方式,得到作為一名“真正女性”的認可。
她一次次陷入這種自我懷疑。
但在強烈的男性特征面前,她真的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女人嗎?
無數個這樣的夜晚,她騎着自行車遊蕩在空蕩蕩的街上,落寞又空虛。
不止是茱兒,同樣通過男人來獲的自我認可的,還有這兩位。
一位是漂亮女孩凱西(西德妮·斯威尼)。
父親離世後,母親輾轉于無數男人,這讓本就心靈受傷的凱西愈發“缺愛”。
她愛上與自己約會的每一個男孩。
把所有“被愛”的期望都寄托在這些男孩身上。
但她的每一任男朋友。
在與她分手後,都會偷偷将他們的私密視訊上傳到網上。
她成了全校男生議論的焦點,成為他們口中的“蕩婦”。
凱西力求讨好的,尊重、被愛和安全感,始終得不到真正的回應。
但仔細想想,倘若她能把對那些男孩的關注和愛,放一點在自己身上。
那些男孩會不會也能多尊重她一點?
畢竟被愛的前提始終是先愛自己。
在第一季,凱西就曾為當時的男友麥凱流産。
本以為她能看清渣男,學會更加的愛自己。
沒想到,在第二季的開始。
凱西就和自己最好閨蜜的男友纏綿在了一起。
這樣的她,或許并沒有從之前的泥潭裡爬出來,而是掉入了另一個深淵。
比起因缺愛而自卑的凱西,她的閨蜜曼迪(亞曆克薩·德米),就截然不同。
身為校花的曼迪。
自信強勢,非常明白自己的美貌就是利器。
在母親開的美甲店,她從小就見過了形形色色的富家小姐。
這讓她的心底自小就埋下了想做闊太的種子。
長大後的曼迪與學校的高富帥内特搭上,用盡一切辦法博取對方的歡心。
這個頗有姿色女孩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迎合男人,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而她的男朋友内特。
并非所有人想象的那樣,是個“好好先生”。
他其實有隐性的暴力傾向。
和女友曼迪一言不合,就會把對方的脖子掐的滿是淤青。
他對女性還有着某種固執的偏見和嫌惡,認為女性隻能乖順順從,不得随意反抗男性。
造成他這般根深蒂固的認知的,正他的父親卡爾。
卡爾是鎮上的首富,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
在家權威最大,同時也壓迫感極強。
他從小就教誨内特要做一個極具男子氣概的強者。
弱者和女人什麼都不是,周遭一切也都沒有自身重要。
是以造成内特極度自我的性格。
可誰能想到,這樣的父親。
竟會在同性社交軟體上,約會不同的男孩。
更令人不齒的是,卡爾還把過程偷偷錄下來,刻成了碟。
直到親兒子内特,不經意間發現了這些秘密。
無數個夜晚,他偷偷跑進書房,觀看父親的視訊。
卻意外發現同學茱兒,也出現在了父親的光碟裡。
那一刻,内特扭曲的心理與病态的戀愛觀,在他的體内發酵。
在《亢奮》系列裡,内特也是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之一。
壓抑的家庭成長環境,不容反抗的父權指令,使他變成一個陰暗至極的人。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不止内特,也展現在劇中的每一名主角身上。
茹因為嗑藥,與家人不和。
在嗑嗨後辱罵母親,和親妹妹争吵不休,這些,都使她崩潰至極。
茱兒因為跨性别者的身份,曾被母親送去精神病院。
這段經曆過後,她懼怕被“抛棄”。
是以變得愈發敏感脆弱。
凱西在父親去世後,嚴重缺愛。
她不斷的遊走在男人們中間想要被認可被愛。
卻無數次在親密關系中被羞辱,謾罵,受到傷害。
而美豔校花的曼迪。
家庭雖然完整,但父母早已實名存亡,于是她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物欲上。
但《亢奮》所要突出的,不僅是原生家庭對青少年們的影響。
還有在這個時代,女性身上所投射的一種清醒意識。
就是自我認可和自愛。
劇中在這一點上做的最好的,莫過于胖女孩凱特(芭比·費雷拉)。
因為身材肥胖,被同學嘲笑,令她自卑不已。
但她并沒有是以消沉或逃避。
而是穿上自己最火辣的衣服,反向進攻。
同時,她還通過另一個管道重拾自信。
先是試着在網站上撰寫同人文,意外的名聲大噪。
接着趁熱打鐵的她,繼續釋出自己的視訊。
反而引來不少喜歡“胖女孩”的男人對自己的追随與欣賞。
看着螢幕裡的那些贊美,凱特找回了些自信。
相比較其他幾位女主,外型上并不占優勢的凱特,并沒有刻意迎合誰。
雖然她也有困惑、煩惱或是焦慮。
但她一直都接受自己最本真的模樣,而變得越來越自信。
更是以,她收獲了一位真正欣賞自己的男孩。
相比較那些靠物化自己,取悅男孩的女孩,她是強大的。
接納本真的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青春傷痛文學”或許不行,但倘若把方方面面都發揮到極緻,那也未嘗不是一種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