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浦江邊有個“立體城”——探訪徐彙濱江西岸傳媒港(三)

作者:上觀新聞

寫在

前面

随着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大陸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人口的不斷增加與自然資源的相對減少,這也勢必造成城市地表用地的短缺,而開拓新的城市空間則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隐形的财富,地下空間的合理開發與使用是解決城市土地緊缺的有效途徑,也是城市集約化發展的需求。在這方面,徐彙濱江傳媒港為我們做了非常好的示範。

徐彙濱江傳媒港知多少

上海文化産業新地标——西岸傳媒港坐落于上海市徐彙濱江核心地帶,地上建築以“九宮格”樣式排列。這裡将成為以影視制作、數字科技、文化娛樂、休閑消費為特色的上海國際文化、傳媒、科技新中心,不久的将來,央視華東總部、騰訊華東總部、遊族網絡等文化傳媒“巨頭”将在這“安家”。

黃浦江邊有個“立體城”——探訪徐彙濱江西岸傳媒港(三)

你知道嗎,在這“九宮格”地平線之下,還有一座龐大的“地下城”。傳媒港總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積就達到44萬平方米。這裡不僅擁有全聯通的B1層地下商業綜合體、5200個車位,還有實作 “人車分流、車位共享、車車分流”的地下環通道,集商業、交通、休閑于一體。在這裡,公共資源實作規模化設定與共享,土地資源也得以高效利用,地平線之下的空間迎來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赢局面。

以設計總控為指揮棒演奏地下空間開發協奏曲

立體空間步行網絡與車行公共環形通道宛若兩條絲帶,分别在空中與地下串聯起傳媒港。縱深共計五層的龐大建築群體,是上海首個地下空間整體開發、獨立立項出讓的案例,但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

由于傳媒港地上兩層與地下三層的土地分别受讓給了不同的開發建設主體,同時各項目需要通過公共開放空間及共建共享設施互相關聯,是以,如何協調各項目進度、如何統一連接配接部分的施工技術标準成為傳媒港建設過程中需要攻克的最大難關。

“比如地下停車場這裡,按照設計方案需配建22 102平方米的民防工程,具體的設計标準由民防部門提供,但停車場的開發建設主體卻是另一個,當地下停車場與商場部分連接配接在一起時,就又牽扯到另一個開發主體了。”西岸項目從業人員說,“是以,在設計階段與建設前期階段,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和不同的開發主體進行溝通、協調,確定各子項目能‘合體’ 成功。”

鑒于開發過程中的難點,西岸項目設計者創造性地加入了設計總控環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建設理念,以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管理為手段,對各個子項目整體把控,幫助各項目建設順利推進。設計總控就像一根指揮棒,制定建設統一标準的同時,也在不斷協調、平衡多方利益,最終呈現了區域組團式開發和地下空間統一建設的“協奏曲”。

黃浦江邊有個“立體城”——探訪徐彙濱江西岸傳媒港(三)

此外,西岸傳媒港區域各樓宇共同內建在一個從地下三層到地面二層平台的巨大容器中,如何有效實作各類動線聯系、創造地上、地下一體化,也是項目負責人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的問題。

彙集采光、通風排煙、資訊釋出、立體交通功能的“城市核心筒” 就這樣誕生了。地面二層至地下三層通過“城市核心筒”,實作了地下地鐵、地面交通等公共交通與商業、辦公之間的垂直交通聯系,讓幾個相對獨立的地塊連接配接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大大提升了地下空間的利用價值。同時,“城市核心筒”作為立體街區的核心樞紐,不僅減輕了通行壓力,可以将訪客從地鐵站、停車場便捷地送至目的地,也因為豐富的空間變化給使用者帶來富有魅力的空間體驗。

在設計總控這一“指揮棒”的引領下,地上、地下的步行與車行網絡被串聯起來,垂直打通了傳媒港五層縱向空間;各樓層又通過“城市核心筒”緊密相連。西岸傳媒港這座“立體城”為我們展示了城市地下空間極緻開發的典範,同時也為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做了有益嘗試,地下空間開發的“協奏曲”還将繼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