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浦江边有个“立体城”——探访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三)

作者:上观新闻

写在

前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大陆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的不断增加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减少,这也势必造成城市地表用地的短缺,而开拓新的城市空间则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隐形的财富,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使用是解决城市土地紧缺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徐汇滨江传媒港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

徐汇滨江传媒港知多少

上海文化产业新地标——西岸传媒港坐落于上海市徐汇滨江核心地带,地上建筑以“九宫格”样式排列。这里将成为以影视制作、数字科技、文化娱乐、休闲消费为特色的上海国际文化、传媒、科技新中心,不久的将来,央视华东总部、腾讯华东总部、游族网络等文化传媒“巨头”将在这“安家”。

黄浦江边有个“立体城”——探访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三)

你知道吗,在这“九宫格”地平线之下,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城”。传媒港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就达到44万平方米。这里不仅拥有全联通的B1层地下商业综合体、5200个车位,还有实现 “人车分流、车位共享、车车分流”的地下环通道,集商业、交通、休闲于一体。在这里,公共资源实现规模化设置与共享,土地资源也得以高效利用,地平线之下的空间迎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以设计总控为指挥棒演奏地下空间开发协奏曲

立体空间步行网络与车行公共环形通道宛若两条丝带,分别在空中与地下串联起传媒港。纵深共计五层的庞大建筑群体,是上海首个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独立立项出让的案例,但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由于传媒港地上两层与地下三层的土地分别受让给了不同的开发建设主体,同时各项目需要通过公共开放空间及共建共享设施相互关联,因此,如何协调各项目进度、如何统一连接部分的施工技术标准成为传媒港建设过程中需要攻克的最大难关。

“比如地下停车场这里,按照设计方案需配建22 102平方米的民防工程,具体的设计标准由民防部门提供,但停车场的开发建设主体却是另一个,当地下停车场与商场部分连接在一起时,就又牵扯到另一个开发主体了。”西岸项目工作人员说,“所以,在设计阶段与建设前期阶段,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不同的开发主体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各子项目能‘合体’ 成功。”

鉴于开发过程中的难点,西岸项目设计者创造性地加入了设计总控环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建设理念,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为手段,对各个子项目整体把控,帮助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设计总控就像一根指挥棒,制定建设统一标准的同时,也在不断协调、平衡多方利益,最终呈现了区域组团式开发和地下空间统一建设的“协奏曲”。

黄浦江边有个“立体城”——探访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三)

此外,西岸传媒港区域各楼宇共同集成在一个从地下三层到地面二层平台的巨大容器中,如何有效实现各类动线联系、创造地上、地下一体化,也是项目负责人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的问题。

汇集采光、通风排烟、信息发布、立体交通功能的“城市核心筒” 就这样诞生了。地面二层至地下三层通过“城市核心筒”,实现了地下地铁、地面交通等公共交通与商业、办公之间的垂直交通联系,让几个相对独立的地块连接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同时,“城市核心筒”作为立体街区的核心枢纽,不仅减轻了通行压力,可以将访客从地铁站、停车场便捷地送至目的地,也因为丰富的空间变化给使用者带来富有魅力的空间体验。

在设计总控这一“指挥棒”的引领下,地上、地下的步行与车行网络被串联起来,垂直打通了传媒港五层纵向空间;各楼层又通过“城市核心筒”紧密相连。西岸传媒港这座“立体城”为我们展示了城市地下空间极致开发的典范,同时也为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做了有益尝试,地下空间开发的“协奏曲”还将继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