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說,辛棄疾除了清醒狀态下寫的詩詞可以讀懂外,大部分作品皆是醉意朦胧中所作,跳躍性極大,意象雖不晦澀卻很難讀懂其詩詞真正的含義,甚至連翻譯成現代語言都有困難。

要真正參透其意蘊 ,必須徹底洞察其筆下的“青山”這一意象的深層内涵與審美價值。
其詩憑欄聽風,撫琴聽韻。
讀辛棄疾的醉詩,總是讓你雲裡霧裡,摸不準吃不透。
與蘇東坡直抒胸臆豪放不同,辛棄疾兼有豪放與婉約,故其詩跌宕起伏,然深藏不露。既有蘇東坡之遒勁峭拔,又有李太白之狂放不羁,兼有李商隐之隐而不發!
那一句“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名垂千古,然一個“他”字令世人猜測至今 不知道到底指誰?
又一句“冷雁寒雲渠有恨,春風自滿餘懷”,至今“渠”字都是一個謎。
抑或“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樣壯懷激烈的語句,今人卻無法準确诠釋出其真實含義。
讀其詩詞,隻能憑欄聽風,撫琴聽韻。
讀者隻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屏住呼吸,才能于其亦剛亦柔的琴音之間聽出餘音缭繞,聽出其破碎的心擊打山川河流的回響!
特别是,青山這一物像,在辛棄疾筆下神出鬼沒,與其不離不棄。或與其同飲或與其共醉,或與其相擁或與其共眠。
在《賀新郎》中有“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之句;在《菩薩蠻》中有“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之句;在《沁園春》中有“青山意氣峥嵘,似為我歸來妩媚生”之句;在《臨江仙.冷雁寒雲渠有恨》中有“青山卻自要安排”……奈何?
看山不是山,相看兩不厭
他早已寄情山水,托身于青山,即使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因為青山欲共高人語,因為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讓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詩詞中的一座座青山!
◎青山欲共高人語。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宋.辛棄疾(公元1174年春)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故其用詞狂放飄逸,大膽使用誇張手法。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面對茫茫群山,他胸中萬馬奔騰,群山仿佛有意疾駛而來,卻在煙雨中徘徊不前。這正是辛棄疾心像的寫照,胸中有千軍萬馬,卻無法自由馳騁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