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租界,是中國人記憶深處的一顆肉瘤

讀曆史,讀文學,甚至于讀經濟學著作,有一個詞總是在我們眼前跳躍,那就是“租界”。

提起租界,中國人不會感到陌生,它就像留在我們身體裡的一顆肉瘤,有時候痛,有時候癢,有時候還能遮擋風寒。但是,這顆瘤子存在的最大價值卻是,它提示我們,中國人的組織體系曾經出現過異常變化,因為正常健康的身體從不會生長什麼瘤子,哪怕它是良性的。

租界,是中國人記憶深處的一顆肉瘤

天津租界遺留建築

全世界範圍内,租界不是一個孤立現象,它在五大洲普遍存在過,東亞最盛。中國之前,在日本,開辟租界甚至成為一種時尚。但在中國,租界的曆史充滿血腥、黑暗和無邊無際的屈辱,“華人與狗不得入内”之流的惡心事件,就是在租界發生的。

外邊是饑寒交迫、餓殍遍野的時候,租界内一定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過着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日子。

外邊是陰森恐怖、危機四伏的時候,租界内一定是歌舞升平、自由自在、恣情縱欲的良辰美景。

外邊是炮聲隆隆、槍林彈雨覆寫的時候,租界内一定是男歡女愛、百業興旺,一切井然有序、人人怡然自得的樣子。

這裡的“外邊”就是中國,其實租界裡的景象也是中國,隻是人的身份和層次不同罷了。

租界,是中國人記憶深處的一顆肉瘤

租界外貌圖

租界裡沒有男耕女織,有的隻是交易、威脅、制衡和欺詐,是以它在汲取中國的資源,它在摧毀着中國的政治統治。

租界也不是一無是處,它為當時的中國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觀念和方式,它改變了中國的教育、貿易、宗教和醫療,對我們的傳統生活的沖擊,無法估量。

西方人熱衷于設立租界,與我們清朝政府官員的實際需要和支援是分不開的。它直接來源于鴉片戰争。

一場鴉片戰争,中國人輸得莫名其妙,一紙戰敗條約,清政府開放了不少沿海口岸。于是,南中國視窗廣州湧進來大量的外國人,他們或租房,或買地,與廣州居民混居一處,無論是貿易,還是生活,産生了大量的糾紛和訴訟。我們單純到幾乎無知的地方官,從道台到知縣,從來隻會審判中國人自己的案子,一旦外國人參和其中,清朝官員總是理不清楚,一場訴訟判定下來,外國人不滿意,中國人也不滿意,民事糾紛往往會更新為政治事件。老百姓官府自然是不怕了,可外國人就會從下鬧到上,官員怕追究責任,隻得盡量不去招惹外國人。

官府認慫,老百姓可不一定買賬,總是盯着外國人不放。據有關資料記錄,廣州城裡屢次發生老百姓圍攻外國商人的事件,攔截商船、哄搶貨物、甚至攻擊他們的居住地的事件時有發生,人們約定不給外國人租房、租場地。

英國人懂得變通,廣州的貨物最終要銷往内地,何不在内地再作打算?《南京條約》約定,上海也是五口通商之一。于是,他們的輪船繼續向北航行,上海,成了英國人的下一個目的地。

上海的地方官汲取教訓,既然朝廷擋不住外國人,地方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幹脆辟出一塊地方,讓他們自己折騰去吧,外灘荒蕪之地多的是,隻要不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鬧騰,什麼治外法權,什麼領事代辦,什麼往來貿易,通通與自己無關。

租界,是中國人記憶深處的一顆肉瘤

租界界碑

1845年,遠離上海縣城靠北的荒蕪之地,誕生了第一塊租界——上海英租界。英國人還為此幫清朝政府制定了《上海租界章程規定》,為租界的形成制定了法律依據。從此,租界像雨後春筍般生發出來,先後有14個國家在中國十多個城市,設立了27處外國租界,其中,英國最多,其次是日本和法國,準許設立的外國人自主居留地更多。

租界,大多選擇在沿海港口城市,即就是在内地,像漢口、重慶、哈爾濱等地也是在大江大河流經之地,因為外國進入中國的交通主要是貨輪,總是要選擇港口和水道。至于城市陸地,是無所謂了,一般是當地官員會把他們認為的劣質地、荒涼地劃給外國人。外國人也樂于接受,他們畢竟可以花最少的銀子,租到最多的地皮。

租界一般是由外國人自建的,他們看重的是中國未來的市場。可眼下,中國人還能賺取外國人的勞務費和材料費,租界的建設速度超乎正常。

租界,是中國人記憶深處的一顆肉瘤

清朝時租界外圍

租界的興起,帶動了地産業的迅猛發展。有資料記載,天津的法租界,起初每畝地隻有十多兩銀子,二十年後,到1928年,每畝地已經漲到了一萬兩銀子。越是租界的地,越是昂貴,因為戰亂年代,畢竟還是租界安全些。

所謂公共租界,主要指英國和美國共同建立的租界。1863年9月,英國和美國在上海設立的租界,經過多次摩擦,最終正式合并,稱為英美上海公共租界,統一由工部局(租界行政管理機構)管理。

租界現象就像一株帶毒的花朵,看起來豔麗無比,但實際上通體含毒。它嚴重侵犯了一個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與殖民統治性質無異,它傷害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治權和司法權,更是對所在國群眾的思想和意志的摧殘,人為地設定了人和人之間的不平等,勢必阻礙和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租界,是中國人記憶深處的一顆肉瘤

租界建築

是以,撤銷租界,奪回治權,就成為一種曆史發展的趨勢。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北洋政府派軍隊參加了協約國戰鬥,是名義上的戰勝國,是以依法收回了漢口的德租界,天津的德租界和奧租界(奧匈帝國)。

從此以後,國民政府或主動,或被動逐漸收回了漢口、九江、鎮江、廈門、天津等地的各國租界。

直到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才正式宣布收回除香港、澳門兩地以外所有租界,但真正理清經濟權益,還政于民,恢複本土化,要到新中國建立以後。從收回的步驟看,上海租界回歸的最晚,租界的曆史最長。

繼續閱讀